路遥在 《雨雪 》里写道:“在雨雪中 (在自然的怀抱里 ),我感受到整个宇宙都是慈祥仁爱的父母,抚慰着我躁动不安的心灵,启示我走出迷津,去寻找生活和艺术从未涉足过的新境界。”而欧阳杏蓬的散文篇章就是如此, 《天上白云,地上九疑 》里的九疑山,“绕不过舜帝”,“从全州到郴州,方圆两千里!”作者用了一个惊叹号,可见这九疑山是如此宏阔,也是如此雄壮。一个又一个村落,如数家珍,也说明对家乡山山水水的了如指掌。内容的铺陈,和整体的结构,都是作者所独具的风格。每一篇单独成篇,但整体上有一种属于宁远的气韵和感觉。
再看 《李家铺的柿子树 》,作者能够融入自己的记忆,与童年联系起来,有了一种不同的岁月亮色和情感的温度。“这棵满挂着圆溜溜红彤彤的柿子树,就像火把在单调的灰色里炸出了一个洞一样。”随后,与 《田家村的龙潭书院 》的“存诚,养正,人之根本”一样,形成了一种篇章之间的内在纹理的紧密联系。大河、冷江和池塘,特有的地理地貌,也是形成文字的内在符号。记忆的本质决定了作者的散文抒写只能是一种不断的回望和打量。这种写作姿态,这种写作特质,决定了作者的前瞻性和写作方向。
从自然景致,到人文历史,再到鸟语花香,以及种种关于人间世的故事,亲情故事,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放在更加久远的背景中打量,使得所有记忆的画面和情节故事都浮出水面,栩栩如生,让读者动容。 《酿豆腐 》 《红薯酒 》等就有了饮食文化的记录,“宁远红薯酒,家家户户都有。” 《跃过千山 》 《雨落在父亲的坟上 》,沉甸甸的,却又有一种温暖的情愫贯穿始终。欧阳杏蓬的抒写在这两篇文字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整体感很强的散文化表达,表象上是零散的,甚或是不相干的人事和物象,但在情绪和格调上是前后统一的,基调上是厚实的,接地气,也接心气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具体看,欧阳杏蓬散文有十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写实与诗化的化用和交融。比如 《父辈,一条河流 》 《十三张脸 》的抒写就是如此。从题目里就承载了宁远的一切。二是情感的细化与散点透视的运用。 《乡关 》 《大地之灯 》里的具象化既有兄弟之情,又有遍地月光的浪漫。“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这话或也是作者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是冷静的笔墨里又有着无法排泄的伤感。 《大地的味道 》有了一种气势,雷公菌,马齿笕,鹅儿菜,棉菜,野蕌头,苦菜公,大地的馈赠。 《家里的坛坛罐罐 》突显“一个时代,我们来不及细细体会,也因此尘封。”四是包罗万象的抒写,所有关于宁远的一切,都在收罗之中,却又意味未尽。这也说明这些篇章中多半整合了“我”的童年和少年,而青年之后的外出打工,远在南方的独特视角,才会有距离产生的诗意观感——事实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在作者的心灵坐标上却又有着明显的情感倾斜。五是忠实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村庄的树 》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天还是那么高,人却换了无数茬。”六是作者身心的游走中有一种难言的撕裂感,无法回归,却寻寻觅觅,于是才会有结尾的感叹:“我亦在老去。”人生就是如此,熵增定律注定了有开始,就会有散失,最终走出时间,但人活着因为有爱。七是零零总总的杂乱感,正好与笔下的“坛坛罐罐”有了交接。即便如此,这些篇章还是分了五个部分,也可以说是时序感的组合,灵性的叠加。八是城乡之间摇摆不定中咏唱的一首乡村挽歌,却又满怀信心。 《立体七月 》 《重生的村庄 》即如此。九是内容和结构遵循心路的变化。这五大版块就是如此的轨迹映照。十是具有当代散文的个人化书写和跨文体写作的明显特征,只是在内容的精细方面和细节的推敲上,或有着更大的伸缩空间。
(李迎兵,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担任鲁迅文学院普及部辅导教师,现为文联专业作家。迄今出版上市 《狼密码 》 《狼狐郡 》等长篇小说十多部,共六百多万字,长篇小说 《雨中的奔跑 》曾获得首届张爱玲文学奖。长篇小说 《沐月记 》入选“中国专业作家典藏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