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是国家推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性举措,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链接各学科资源的信息中心和未来学习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优良的学习环境,是广大师生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政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内容更为全面,路径更为广阔,有着教室课堂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由多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模糊的乌卡(VUCA)时代演进化更为脆弱的、焦虑的、非线性的和不可知的巴尼(BANI)时代,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新一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和对图书馆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高校图书馆继续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储备和检索阶段,缺乏从满足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和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的视角来思考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定位,这必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对图书馆的需要,导致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继续被忽视和边缘化,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在新形势下培养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重新定位和厘清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
立足新时代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图书馆工作范畴,拓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高校图书馆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和要求,优化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馆情实际,构建符合新时代图书馆发展趋势和课程思政需要的服务制度、工作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推动自身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开发得到创新,既要对信息知识内容进行整合,突破原有的知识单元,细化知识粒度,为师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高效的信息检索特长,定制化地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政素材,将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伦理教育、创业精神和担当意识等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做到沉浸式传承文化本真,高度体验育人价值。
进行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升级,搭建数字资源与新功能服务空间。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力度,建立起思想政治数字化资源库,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管理平台,聚力于虚拟空间建设的思政教育支持服务,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线上平台,努力打造具备阅览、资料查询、交流研讨和培训等功能的课程思政专用空间和富有课程思政元素的空间内部环境。与此同时,要大力建设智慧图书馆,实现资源无缝链接与个性化推送,大幅度提升课程思政资源检索的精准度和效度,并对师生学习和阅读行为与习惯进行持续记录,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和心理问题做到及时预警或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馆员队伍投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能力。馆员是决定图书馆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需要馆员大精力的投入和合作。高校图书馆应从晋升平台和政策上支持馆员独立或作为团队成员参加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激励他们持续学习提升职业素养,有能力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施中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馆员自身也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高超的育人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能主动思考与谋划,把活动开展得有趣、有味、有料,使师生从中受益,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为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多方交叉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效应。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若要保持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走多元化合作道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要在挖掘整理现有馆藏资源的同时,大力对分散于校内馆外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做到能合尽合,取长补短,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加工,形成合力效应,实现多方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跨学科需求,例如,图书馆在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主动与学校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院系、图情资源厂商协作,组建课程思政核心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谋划及具体工作,并定期对图书馆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以及根据评估结果,持续进行改进,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大力提升图书馆在“课程思政”协同中的作用。(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