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治素质考察全链条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
中国网 2024-05-01 00:19:0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做好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落地见效的有效抓手。要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持续优化考察方法、提升研判质量、用好考察结果,聚力构建政治素质考察全链条,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坚持多维多向,优化政治素质考察方法。创新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理念思路,用好用活考察方法,到攻坚克难一线、基层干部群众中,用事例和事实说话,确保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可操作、有成效。在干部考察时进行政治体检。坚持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及树立正确政绩观、践行担当实干作风、干事扛事成事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向谈话对象发放政治素质反向测评表,在测评谈话中识别出“亚健康”“不健康”干部。实地了解干部“八小时外”现实表现。有序推进干部政治家访全覆盖。将干部考察延伸到干部居住地的社区、小区,开展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干部识别,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社会评价,引导干部不仅在工作中,也要在生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防范干部工作生活“两张皮”。在攻坚克难一线识别干部政治素质。探索建立攻坚克难一线考察专班,时刻关注干部在项目攻坚主战场、招商引资最前沿、基层治理第一线等攻坚克难一线的政治表现,特别是考察干部在重大关头能不能顶的上去,看其是否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来考察干部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

加强综合分析,提升政治素质研判质量。干部的政治素质表现是一贯的而非一刻的,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科学分析研判,画好干部“素描像”。建立能定性、可追踪的干部政治素质档案。按照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全面收集干部日常表现和组织评价,归纳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常态化收集急难险重任务实绩、正反向政治表现等,进行动态掌握和常态化关注,为精准画好干部“素描像”提供基础支撑,达到看后“如见其人”的效果。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收集分析机制。由组织部门牵头,加强与纪委监委、宣传部、政法委、信访局、审计、考核办等部门协同联动,整合民主生活会、专项督察检查、日常谈心谈话等情况,全面汇总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多方印证更加系统了解干部各方面表现,推动识人更加精准。坚持常态化、精细化的任前事项甄别审查。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实行考察对象政治鉴定、廉洁鉴定“双鉴定”,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双签字”制度。抓住任前重要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判,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制度,在审干部人事档案、听违规违纪问题线索、核有关信访反映时了解干部以往的政治表现和遵守政治纪律的情况,防止“带病提拔”。

强化结果运用,用好政治素质考察结果。政治素质考察的落脚点在于运用,坚持考用结合、以考促用,充分发挥考察的导向作用。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中。将政治标准作为硬杠杠,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政治素质考察结果好的干部;对干部存在政治素质负面情形的,在职务提拔或职级晋升要被暂缓甚至不予考虑,坚决把对党不忠诚的人挡在门外,为党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运用到干部教育培养中。根据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依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将不同红色教学点串联线,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开展现场式、体验式教学,提升干部党性修养。对政治历练不够的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一线、复杂环境经受政治考验和历练。运用到干部管理监督中。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干部管理监督的第一准则,对在考察中发现政治上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采取提醒谈话、批评教育、函询诫勉等措施进行教育引导;对有一般性问题的干部,进行“红黄牌”预警管理,做到抓早抓小,防止“小毛病”演变为“大问题”。

(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组织部:肖磊)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