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个清晨,载着四川农业大学实践团队的小黄车缓缓驶入了周公山镇,停留在正对着村委会的幼儿园前。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儿童自然说团队的夏日之行就在清荷与竹影的交横中悄然拉开帷幕。
竹摇清影照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四川是中国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四川人赏竹、用竹、食竹、写竹、画竹,以竹为友、以竹怡情、以竹修身、以竹养志,竹子早已浸润进四川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可替代。
团队将本期夏令营的主题定为“竹”,一是为了带领儿童将五感体验与研学探究结合,亲近竹海,领略当地风情;二是希望借竹子的美好寓意,在他们心间种下竹风竹韵。
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与双减政策的背景支持下,各地纷纷利用生态林地、草原湖泊或村庄农林用地等优势资源,将教育与自然结合、与生态结合、与乡村振兴结合。团队所在的雅安市自2016年开始探索自然教育,至2021年已有三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出逃于教室这一传统常规教学场地,竹林成为今夏与自然沟通的媒介,在这个场域里,团队寻求到一种自然与教育的平衡点。
实践队员们为孩子们科普竹子相关知识。李云涛摄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围绕“形、声、闻、味、触”五感体验展开。从讲解“竹知识”的科普讲堂,到深入竹林的曲径通幽;从领略诗词中的竹影婆娑,到亲自参与制作竹筒饭与传统竹编。每项活动设计都让孩子们一起拥抱自然生命,沉浸式对话自然,唤醒五感。
大家做的竹筒饭。蒋林源摄
深入竹海,光影斑驳,拂过层层叠叠的叶片,竹叶轻轻摇曳,留下水墨画般的一地斜影。夏日的竹林一步一景,童趣嬉笑于间,似乎自带凉意,遮蔽了阳光,平息了浮躁,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脉动。
国人爱竹,不仅源自那虚怀若谷的气节,也来自于与竹同居的烟火生活。古人以竹的韧性编制出精致器具,也编织出更美的生活。活动期间,团队有幸邀请到雅安竹艺馆的竹编非遗传承人冯师傅来到现场为孩子们教授竹编技艺。竹条在匠人的巧手之下行丝走篾,而孩子们不遑多让,纷纷大显身手,编的不亦乐乎。然而竹条的纤细与韧性使得编制过程问题层出,好在经过不断地努力尝试后,逐渐由生疏到熟练,挑起、压紧、收束,指尖交替纷飞,散乱的竹条也渐渐有了形状。在大半天的手工体验中,孩子们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自然体验”“匠人精神”“文化传承”融入教育理念。
竹编手艺传承人给孩子们讲授竹编技艺。蒋林源摄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竹香氤氲拂去白天活动的疲惫。回顾竹林之旅,孩子们了解了自然与传统知识,体验到传统竹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了周遭事物的美好,也获得了小伙伴的陪伴。学习知识、亲近自然、传承文化、锤炼思维,丰富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采几缕青叶在心间,再向前,探索之旅虽短,自然之美永存。儿童自然说团队秉持“Better nature,better children.”的信念,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儿童触摸自然、让自然教育赋能未来。走出象牙塔,放下电子设备,在自然中感知,也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黄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