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至2月18日,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桥筑梦先锋队以“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根脉”为使命,深入万州、绵阳等10个红色文化遗址所在地,通过实地考察、居民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调研遗址周边建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科学改进建议。这支由土木工程、道路桥梁等多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专业赋能文化传承,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深入实地探访,记录红色印记
红色文化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革命年代的记忆与精神。随着我国对红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地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扩建完善红色革命遗址等。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红色文化遗址周边的建筑风貌不协调、外立面陈旧、顶层加改建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整体展示效果和教育功能,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些困扰。为此,红桥筑梦先锋队制定了详尽的调研计划,每位成员自己拟定的相关规划,访问本土红色文化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详细记录每一处建筑物的位置、年代、结构类型、外观特征等信息,并拍摄照片作为辅助说明材料。
“每一处遗址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用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道。在调研间隙,队员们还主动向当地文史专家请教,学习遗址背后的革命故事,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调研结束后,团队共整理出10余份建筑档案、200余张现场照片,形成了一份详实的“红色建筑健康报告”。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旧址工作人员讲解旧址情况杨恒佳供图
倾听民声民意,凝聚保护共识
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既需守护历史印记,更需倾听多方声音。团队以“入户听声、问卷探需”双线并进的方式,与当地居民和旧址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各地相关部门对遗址周边建筑的改建措施以及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的看法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并记录访谈内容继续整理。
通过分发针对遗址的保护与修复、游客体验、管理与发展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团队深入了解到了各处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以及管理措施,并整合问卷所得内容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与居民、旧址工作者及管理部门共同探寻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团队成员在王维舟纪念馆分发调查问卷刘珊妤供图
科学建言献策,助力文化传承
红桥筑梦先锋队结合调研成果,针对遗址周边建筑风貌杂乱、环境设施陈旧等问题,提出系统性保护方案,助力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活化。队员们实地勘测记录建筑的位置、年代及外观特征,结合调研数据,提出“保护-更新-活化”一体化策略:划定百米核心保护区限制新建改建,统一灰白主色调与坡屋顶传统风貌;推动管线入地、透水停车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同步打造AR历史场景还原点、革命主题剧本游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团队还建议当地管理人员通过“红色管家”岗位、手工艺工坊激活社区参与,并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化档案,为遗址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目前,首期建议已提交相关部门,团队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合照李爽供图
青春绘就答卷,匠心照亮未来
通过这次调研,团队不仅为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努力与成果,必将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次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红色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我们愿以匠心守护这份珍贵遗产,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队长李爽同学的话语铿锵有力。正如他们在调研报告中所写:“用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书写担当,这是新时代青年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
展望未来,红桥筑梦先锋队将继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活化利用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红桥筑梦先锋队将继续秉持初心,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党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