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红色热土:江西师大学子“三下乡”解码金盘村振兴路
中国网 2025-07-01 14:18:21

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近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下乡”团队走进九江柴桑区岷山乡金盘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学子们对话烈士后代、退伍老兵与前村干部等,在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的交织中,勾勒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爷爷去世时只有20多岁,那时我父亲才九岁,他是给赣北游击大队送信时被国民党杀害的。”73岁的黄承生骄傲的说出这句话。爷爷的事迹是他一辈子的骄傲,他总说:“那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而他的家也是距离岷山烈士纪念碑最近的。作为乡村医生退休的他,扎根基层几十年,只为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而他至今保存着爷爷当年使用的煤油灯,“希望政府能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别让年轻人忘了来路。”

黄承生爷爷与他的老伴在家,二人时常在家看着纪念碑“只要还能看见那块碑,爷爷就还在。”。但二人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对于智能机也是摸不清门道,采访时提及智能机也只是摆手笑笑“那都是年轻人的东西”,并且对于政府一些政策也并不知晓,“厕所改革”以及一些优惠政策作为烈士后代的他并未享受。

采访烈士家属时的合照。江媛供图

从村长到文旅蓝图的路,69岁的老党员周建坤走了四十多年。年轻时,他是一村之长,带领着村民吃饱饭,穿暖衣,在生存问题解决后,他希望村民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开始带领村民走富足之路,但这条路在那时的人民眼里就像是一篇“谎话”,无人相信。他只好自己走出村,来到南昌开启了自己的木材生意,“在年收入900的时代,我一套家具就可以卖到1000多元。”这是周爷爷对自己生意头脑的肯定,也是对当时未一起创业的村民,一个最好的证明。“现在村里好了,但年轻人还是少,我就把我儿子喊回了家里。”这是周爷爷为村做的最微不足道的事。在他是村长时,他就以身作则,全家六口齐上阵上山开垦梯田,希望村民都能够维持温饱。现在村里大力发展,为周爷爷的老伴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但村里的政策宣传,以及经济补贴仍然无法到达这些老党员的手中,他们依然靠着自己700元的老人补贴生活。老人表示希望能够大力宣传政府政策,让补贴入家,让村民富足。

与老党员合照。江媛供图

在走访最后,我们与金盘村的村书记聊天时,了解到金盘村一共一千多口人,其中有33位党员,17位退伍老兵,或许他们是这个红色文化村的延续,他们也是这篇红色故里的见证者。这篇红色故里的精神就如路边那高高燃起的红色火炬,永不熄灭,绵延万里。金盘村的山路上,火炬形状的路灯还亮着,那光不仅照着纪念碑,也该照亮村民对好日子的期盼。

岷山乡金盘村火炬路灯照片。江媛供图

如今,金盘村山道上的火炬形路灯依然明亮。此次“三下乡”活动,学子们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用青春智慧点亮乡村的决心。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更架起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对接桥梁。(闫如意、李国才)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