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审师生团队探秘秦淮灯彩千年传承的工艺温度
中国网 2025-07-16 10:44:04

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的传承脉络,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2025年7月13日,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金陵星火”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以实地探访、传承人对话、工艺体验等形式,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探访之旅。

“金陵星火”实践小分队走进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内秦淮灯彩展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灯彩珍品,向游人展现着这项非遗传统工艺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团队师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了解了秦淮灯彩从六朝起源、明清鼎盛到当代复兴的发展历程,对“竹骨扎制、裱糊彩绘、灯影设计”等核心工艺有了初步认知。

参访实践期间,团队师生得到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先生的热情指导。耄耋之年的曹老先生从事灯彩制作已逾70载,他向师生讲解了馆内多件灯彩代表作的创作故事,非遗传人的工艺匠心在讲述中越发立体和鲜活,让实践师生对秦淮灯彩的千年传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受邀前往曹真荣先生工作室深入探访。工作室虽然空间不大,但竹篾、棉皮纸、铁丝等制作材料整齐排列,墙上悬挂的荷花灯、走马灯半成品散发着古朴雅致的气息。曹老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秦淮灯彩制作过程“扎骨架——裱糊——装饰”三步骤。当谈及秦淮灯彩技艺的传承现状时,曹老的神绪略显低落,不无感慨地说,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因此他将自己70余年来学习、制作、授课、公益推广等方面的收获结集成书——《秦淮灯彩扎制技艺》,书中详细介绍了秦淮灯彩制作的材料、要素等,并配有制作过程和成品图片,为喜爱这项技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更是对这项非遗技艺永续传承的贡献。

曹老先生十分健谈。他曾远赴上海向“江南灯王”何克明学习,学成返宁后将技艺倾囊相授,助力同行精进;也曾前往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传播秦淮灯彩文化,展示中华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他认为,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设立工作室,对秦淮灯彩技艺传承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也向社会展示与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非遗技艺传承的希望在青年。曹老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一代要端正对非遗技艺的认识,不要嫌累怕苦,要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担当技艺传承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密码”。

“嘴说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实践团队成员在曹老先生的指导下体验了荷花灯的裱糊工序。看似简单的纸张粘贴,实则十分讲究技巧——先沿花瓣边缘均匀涂抹糨糊,再小心翼翼将纸张铺平,花灯上的花瓣共分为5层,层层交叠。“看似简单的一步,却要兼顾美观与牢固,真是‘慢工出细活’。”通过亲身体验花灯制作,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背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更理解了传承之路的艰辛。

此次实践活动是“金陵星火”小分队“从秦淮灯彩‘热’看背后的‘冷’”系列调研的重要环节。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工艺魅力,积累了大量调研资料,逐步对非遗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刻地感悟。后续实践团队还将通过问卷调查、视频创作等形式,扩大秦淮灯彩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靳渊博、朱妍雨、郑明月、蔡丽萍)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