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牧渔金鳞”突击队探访恒兴国家863基地,助力大黄鱼种业振兴
中国网 2025-07-30 10:33:16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牧渔金鳞——硇洲大黄鱼种业领航者”在黄建盛教授带领下,走进恒兴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的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开展深度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种业源头与养殖环节,通过参观藻类车间、参与实验操作及实地考察海上浮排,深入探索现代水产养殖产业链关键技术,为种业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立足战略高度,筑牢蓝色粮仓根基

国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发展现代渔业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关键路径。恒兴国家863基地作为国家级海水鱼养殖研发平台,其藻类培育、种苗繁育等核心技术对保障优质蛋白供给、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意义。团队此行深入产业前端,正是响应“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探秘藻类工厂,解锁种苗“第一餐”

在基地生物饵料(微藻)车间,队员们见证了水产种业的“源头活水”。技术主管详细介绍了微藻作为生物饵料的核心作用:“小球藻、微拟球藻等是鱼苗开口的关键营养源,其品质直接决定种苗成活率。”队员们观察了藻类的规模化培养过程,学习光照强度、营养盐配比及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规律,深入了解了微藻培养流程。

“牧渔金鳞”突击队成员参观生物饵料(微藻)车间

“牧渔金鳞”突击队成员在生物饵料(微藻)车间学习相关知识

投身科学实验,锤炼技术硬实力

实践环节,团队分组参与水质分析与培菌实验。首先进行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pH值等关键指标的测定,这些指标是衡量水体环境是否适宜大黄鱼生长的基础,其数据直接为后续的水质调控提供依据。明确水体基础状况后,队员们紧接着学习培菌技术,通过培育能够降低氨氮含量、稳定pH值的有益菌群以调节水体微生态平衡,在操作中队员们了解了菌群作用,明白这是维持水体健康的关键。鉴定目标菌种是否为病原细菌的实验,是前两项工作的深化,而水体稳定和菌群平衡最终要落到病害预防上,队员们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进行生化反应测试等步骤,学习了病原细菌的识别方法,进一步理解了病害防控在大黄鱼养殖中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检测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和pH值

团队成员正在涂布平板进行培菌实验

踏浪浮排调研,直面养殖最前沿

在完成一系列专业实验后,团队成员满怀崇敬与求知欲,登上养殖浮排,亲身感受海洋渔业发展的一线氛围。站在浮排上,深入探究海水鱼类的养殖模式,详细了解了不同养殖方式对大黄鱼生长的影响,以及在提升养殖效率、保障鱼类品质方面的创新举措。此次重走路线,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自身在硇洲大黄鱼种业发展研究中的责任,力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动力。

团队成员在养殖浮排上观察海水鱼类养殖模式

实践锻造本领,科技驱动产业振兴

此次恒兴863基地之行,标志着“牧渔金鳞”突击队实践版图的深化。从藻类“生命工厂”到海上“蓝色牧场”,团队贯通种业源头至养殖终端的产业链条:既掌握微藻培育这一种苗存活的核心技术,又通过水质实验提升环境监控能力,更在浮排一线洞察现代化养殖管理的精髓。队员们将课堂理论融入产业场景,以实验数据支撑技术优化方案,切实提升了服务水产种业发展的专业素养。

团队成员在湛江恒兴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合影

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关键环节,为破解大黄鱼种苗存活率低、病害防控难等瓶颈贡献智慧,助力“百千万工程”在蓝色国土落地生根,书写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广东海洋大学:肖颖、苏梅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