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实践团:井冈烽火炼初心
中国网 2025-08-06 13:43:31

8月5日,井冈山午后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樟树叶,洒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医心向党”实践团的成员们,踏着逐渐温暖的阳光步入报告厅,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学习之旅由此拉开帷幕——“致敬·传承: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在这里,历史的回声与当代的传承将交织出震撼心灵的精神火花。

聆听进藏史诗,感悟奉献真谛

芦继兵前辈讲述十八军进藏的故事时,虽无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锥心。他提到,父辈们舍弃了安逸的生活,迎着风雪,蹚过冰河挺进西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父辈们用冻裂的脚掌和磨破的军装,在艰难险阻中铸就的真实写照。当谈及旧西藏的“人皮唐卡”“人皮鼓”“母子骨号”等黑暗往事时,我们这些习惯了和平年代的年轻人,首次深刻体会到“解放”二字的沉甸甸分量。最后,那句集体宣誓“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有我!”脱口而出时,喉咙不禁紧绷——这并非形式上的宣读,而是源自内心深处想要承接某种责任的真挚情感,这正是信仰传承的磅礴力量。

回望戈壁坚守,领悟初心如磐

后来,聆听张旅天前辈讲述戈壁滩的故事,队员们的眼眶不禁发热。张旅天提及,他的父亲张蕴钰将军曾率领团队深入罗布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并将其命名为“马兰”。在艰苦的环境中,张蕴钰将军和他的团队展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开甲院士的抉择深刻诠释了对祖国的挚爱,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为戈壁的辉煌贡献了一切。林俊德院士,一生致力于国家核事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坚持工作,直至最后一息。他的坚守和奉献精神,如同历史丰碑上刻下的不朽印记。那些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鲜活而伟大的灵魂。他们在戈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传奇。孩子们在简陋猪圈前的纯真欢笑,以及因未送达饼干而生的丝丝愧疚,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他们心中宝贵的记忆,激励着他们在逆境中矢志不渝。

立足医护岗位,践行担当誓言

作为高校大学生,我们曾一度认为“家国情怀”这一理念过于宏伟,似乎与我们相距甚远。然而随着学习,我们逐渐领悟到,无论是十八军将士挺进西藏解放雪域,还是科研前辈在戈壁滩上攻坚克难,他们的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仰。同样地,我们努力学习,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未来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这不也正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坚守”吗?对我们而言,这或许正是最值得效仿的榜样——将技艺修炼得扎实过硬,将责任担当得坚定牢靠,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勇往直前,这便是对“传承”最切实的回应。(徐秋红)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