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肌理深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政务一日体验”中丈量治理温度、在“巷长”实践中感悟文化传承、在“微提案”孵化中贡献青年智慧。
下沉网格一线:青年视角透视治理脉络
实践团深入平江历史街区社区一线,探寻基层治理的深层运作逻辑。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系统梳理了社区党组织以“红色管家”项目为纽带,凝聚并激活青年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鲜活路径;实践团聚焦古建活化利用、非遗文化传承等,观察社区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治理优势与育人平台。青年学子以“青年巷长”参与古巷巡查与文化导览,于丈量街巷中感知政策转化逻辑,透视党组织统筹、团组织搭台、青年融入的“三位一体”治理脉络,深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浸润文化现场:双馆寻脉解码古今对话
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团队成员依托社区昆曲工坊等载体,深切感悟到昆曲文化从舞台雅乐向大众美育资源的转化轨迹。移步苏州城建博物馆,团队聚焦《平江图》立体模型,通过动态沙盘推演古城更新历程,深刻领悟“古今共生”的营城智慧对当代社区空间规划的现实启示。团队尤为关注两大场馆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的运营模式,重点剖析苏绣工作坊以“技艺传承+弱势群体帮扶”双轮驱动激活文化公益的实践路径。
凝练青年方案:从体验者到赋能者跃升
基于前期对社区运作逻辑与文化赋能路径的深度调研,实践团深度开展了“政务一日体验官”活动。成员们带着问题精准嵌入网格管理、便民服务等岗位,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在沉浸式体验中,青年学子不仅亲身感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运行,更聚焦痛点难点:他们运用在昆曲、城建博物馆考察中获得的文化保护视野,思考古建活化与社区服务的融合可能;借鉴“青年巷长”模式经验,探索数字化手段提升网格效能。队长王煜庭表示:“在古巷石板路上丈量治理温度,从政策文件到居民笑容的转化过程中,我们真正理解了‘国之大者’的基层根基。青年智慧理应成为基层创新的活水源泉。”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平江历史街区网格治理一线,通过沉浸式实践洞察基层逻辑,融合调研与博物馆文化考察成果,形成《社区治理微观察报告》及古建数字化等“微提案”,实现从体验者到智慧赋能者的跃升,既探索了党建带团建新路径,彰显了时代新人的担当,更书写了青年与社区“双向赋能”的绚丽篇章。(王烽圣、王煜庭、沈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