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和“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起承转合”中写好历史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大文章”,让恢弘壮大、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传承不息、世代赓续。
保护文化遗产,组织动员干群是基础。“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悠悠五千年的沧桑历史,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为华夏儿女留下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历史文化遗产。什么是文化遗产?民众对于文化遗产存在理解误区,总觉得文化遗产距离生活很远,殊不知,民间的民俗习惯,当地的庙会、社戏,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都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提高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要求。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传承保护。广大党员干部要组织动员辖区群众,以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系统做好文物遗迹、民间风俗、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的保存与收藏,追本溯源、理清脉络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激发其时代价值,更好地以中华文脉的深厚养分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保护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是重要手段。科学保护,是文化遗产渊源流传的重要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把“文脉”,严做“文章”,一定要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创新保护方式,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古迹本体开展预防性保护、过程中保护、恢复性保护。更要未雨绸缪,常态化对文化遗产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定保护规划,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问诊”。要以创新为引,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花心思、下功夫、用巧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大力发展文创产品、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产业让文物“活过来”、古人“会说话”、历史“再重现”,让文化遗产“跟着潮流走”,不断从文物中感受中华民族厚重历史。
保护文化遗产,重视去粗取精是关键环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专业理性的思维,辩证保护传承好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要从文化遗产中赓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让文化遗产实现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不能一味传承,全盘接收,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粗取精、科学继承,让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惠及于民、服务于民,为人们所了解、接纳和认同。(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委组织部: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