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近日,山东东平县戴庙镇开出“四剂良方”巧治支部“软、弱、涣、散”病,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
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治“软”。一是抓阵地建设,筑牢基层堡垒。投资30万元,在孟垓村村委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建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村区域化发展为主要功能定位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投资150余万元,新建谭那里村、辛庄村、杨岱村党群服务中心;投资110万余元,完成新时代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金山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修缮、改造提升。二是抓队伍建设,打造战斗尖兵。根据排查情况,对班子不健全的村抓紧配齐,下大力气选优配强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对班子不团结、群众满意率低、不能胜任现职的,予以撤换。同时,注重从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伍军人、村医村教、机关干部中,选拔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发展产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自补选工作开展以来,共选配村干部42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外力推动+内力驱动治“弱”。一是借外力推动,抓帮扶转化。14名素质高、能力强的县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县直相关部门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单位机关党组织与后进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经常性开展党建互助活动,及时交流沟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难题,共同会诊破解方法。明确30名驻村工作队员,分别联系一个脱贫村,定期到村调研督导,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力量,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靠内力驱动,抓产业强村。对带富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坚持“一村一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村级基础产业发展,帮助理思路、出点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共整合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14个村万村共富项目资金700万元,全力推动设施农业建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自身建设+教育培训,治“涣”。一是抓自身建设,提高思想素质。坚持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在突出政治性、强化刚性执行上下功夫,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对照党章,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同时加大农村党员发展力度,特别是注重从年轻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村医村教中发展党员,解决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抓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重点突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作风教育和乡村振兴教育,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村“两委”、后备人才开展示范培训,每年对后进村示范培训进行不少于2次、农村党员不少于1次的集中轮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致富能力。
督促检查+集体会诊治“散”。一是强化督促指导,力推追责问效。镇组织室对镇域范围内48个行政村随机进行抽查,对排查审核不精准、整顿效果评审不实或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将采取“四不两直”、随机调研、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情况进行督查。对整顿效果不好的将严肃追责问责。二是注重集体会诊,部门直评村干。坚持严格管理和激励关怀并重,全面推行部门直评村干工作机制,镇域部门对各村工作打分排名,调动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创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性。目前,全镇开展部门直评村干活动4余次,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创业激情。(梁思敏审核人: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