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首个非遗春节,“中国体验”成了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5-02-07 16:22:23 来源:中国网 作者:毕舸 责任编辑:

春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节日,在今年迎来了一次全球瞩目的“破圈”——中国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免签入境政策,多地酒店的外国游客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

据上海边检总站统计,春运(1月14日)以来,截至1月26日,上海边检总站在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近140万人次,其中1月25日出入境人员数量创下近年来单日客流历史新高,赴华过年成为一股新热潮。值得一提的是,酒店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歇脚地”,正成为外国游客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福建泉州晋江机场阳光路亚朵酒店,外国游客爱上泉州簪花,感受“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的蟳埔女文化;上海的酒店里,非遗漆扇的制作让异国面孔沉浸于传统匠心的魅力;在西安亚朵“竹居”空间内,汉字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符号被布置成一场迷你展览……

西安酒店内的汉字迷你展览

加拿大游客阿尔特姆对中国酒店的“茶文化”印象深刻:“办理入住时,店员给了我一杯非常有特色的热茶,这是中国人欢迎客人的一种方式,非常友善、温暖。”当文化从“一旁观看”转向“亲历体验”,春节便不再是日历符号,而成为可携带的温馨记忆。这些打破边界的共情设计,让异乡客能在此找到专属的文化锚点。

中国调养文化也被融入到日常服务中。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一碟手工豆渣卷饼、一杯现磨豆浆,这些寻常早餐的背后,是“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除此之外,腰腹热敷贴、草药沐足包、肩颈按摩仪……这些融合中医调养理念的酒店增值服务,既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身心需求的回应。

外国游客的“中国体验”走红社交网络

不仅是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的驿站。中国酒店业的“圈粉”现象,本质是文化的共鸣。当外国游客通过一碗粥、一杯茶、一次属地文化展览触摸到文化的内核时,“中国体验”便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一种情感认同。

这种共鸣的根源,在于中国式的待客之道——无论是如邻里般的服务,还是温暖、适度的相处之道,皆是对传统礼制的现代转化。传统文化若要真正走向世界,需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创造性的转译。中国酒店通过兼具文化底蕴和实用价值的体验,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去融入中国文化。

当外国游客首次在酒店尝试中式泡脚,首次调配符合自己口味的豆花,首次带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漆扇离开,他们带走的不是单一的旅行记忆,更是一把理解东方生活的密钥——让外国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文化输出并非单向的展示,而是双向的交流。

春节的热闹在渐渐散去,但“中国体验”的温度仍在延续。从庙会到酒店,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服务,“中国体验”正成为文化自信的新表达。China Travel(中国游)不仅有舞龙舞狮、灯会烟火,也有日常生活中的美学细节、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流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精妙融合。

文化的魅力,不仅在宏大的叙事中,也在具体而微的体验里。一家酒店能做的,或许是提供一杯温暖的茶、一碗可口的粥、一个真诚的微笑。但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China Travel(中国游)的温度。深入街巷、融入日常,期待更多国际友人爱上这片温暖的土地。(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