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干部述职要多点“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03-13 12:32:07 来源:中国网 作者:​周长文 责任编辑:

按照工作规范,每年领导班子成员都要逐一登台述职。然而,在部分场合中,述职往往演变成为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斥着华丽辞藻,缺少了贴近群众的质朴之风。新时代的干部述职,应摆脱“高调表态”的窠臼,让沾露水、带汗味的“烟火气”浸润字里行间,用群众耳熟能详的乡音俚语,展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述职内容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便民服务,这种带着温度的工作汇报,才能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万家灯火中具象化,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在人间烟火里生根发芽。

用“群众语言”代替“官样文章”,让述职“入耳入心”。有效沟通的前提在于使用群众能够听懂的语言。遗憾的是,一些干部在述职时,满口“高位推进”、“多维赋能”、“靶向施策”等专业术语,无形中用“专业壁垒”筑起了一道与群众之间的“认知鸿沟”。这种“自说自话”的汇报,如同端着“官架子”念天书,群众听得皱眉摇头,干部却陷入“自我感动”。因此,干部在述职时,应摒弃“官样文章”,避免将述职异化为“权力的展示”,而要多用“家长里短”的话语消解“官僚腔调”,让述职能够“入耳入心”,使“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双向情感共鸣”,以“平等的交流”拉近干群距离,让群众听懂政策背后的民生温度。

从“汇报大厅”转场“百姓院落”,让述职“更接地气”。传统的述职往往困守于“会议室-材料汇报-领导点评”的闭环,本质上仍然是“对上负责”,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脱节。治理现代化要求干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时代的干部述职时,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将述职的地点从“会议室的沙发”转移到“百姓家的板凳”上,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等群众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将述职内容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述职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拉家常式”的交流,使述职由“高大上”转变为“接地气”,让内容从“纸面成绩”化作“地面实事”。这样的述职,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干部所干的,正是百姓所盼的”。

以“民生账本”替代“数字报表”,让述职“满满诚意”。政府的核心职责是服务群众的冷暖,干部述职时应当把“民生账本”摆在最前头。群众并不关心“增长曲线有多漂亮”,只在乎“家门口的路灯是否明亮”。长篇累牍地罗列“投入专项资金加大项目建设”、“推进综合整治大格局”等,倒不如讲一些“为数百名留守儿童找到结对帮扶老师”、“为老旧小区修缮破损道路数公里”等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到每项工作都与“生活中的期盼”息息相关,使抽象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改善。因此,干部述职应将“数字报表”转化为“生活账本”,用“小确幸”映照“大民生”,这样的“年终总结”,才会溢满真挚的情感与实在的诚意。

用“百姓口碑”检验“述职成色”,让述职“彰显初心”。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述职的终极标尺不在于材料的厚度,而是在于群众心头的温度。当前,一些地方将述职简化为“台账留痕”、“考核打分”等,述时“滔滔不绝”,述后“涛声依旧”,背离了述职初衷。干部述职的最终目的,是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只有经得起群众“检验”,坦然面对批评建议,并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述职,才是浸透“晨露与炊烟”的合格汇报。这样的述职,既照见干部的初心本色,也让群众感受到“贴心人”的温暖可靠,从而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实践。(山东省曹县县委组织部:周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