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新时代,雷锋精神何以依然“滚烫”

发布时间:2025-04-01 14:53:18 来源:中国网 作者:涂悦 责任编辑: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每年此时,人们总会在各类报道中看到“雷锋”这个名字,听到“为人民服务”的号召。然而,在物质丰裕、价值多元的今天,有人质疑: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在“人人追求自我实现”的语境下,我们为何还要高扬雷锋的旗帜?答案或许就藏在时代的褶皱里——雷锋精神的内核,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底色共鸣。

从“螺丝钉”到“微光”: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上世纪60年代,“雷锋”是一个符号:他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但在今天,当年轻人更关注“自我成长”“个体价值”时,雷锋的“无私”似乎显得遥远。然而,剥开时代的表层,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对人性善意的信仰。在四川凉山,90后支教老师用短视频记录山区孩子的日常,带动千万网友捐赠物资;在河南暴雨中,无数普通人组成“人链”营救被困者;疫情期间,“共享药箱”在社区传递温暖……这些场景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普通人以微小行动诠释“利他”的真谛。新时代的“雷锋”,不再是神坛上的偶像,而是每个平凡人的善意选择。

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共鸣”:雷锋精神需要新表达

传统宣传中,雷锋形象常被简化为“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标杆。但今天的年轻人更渴望“有温度”的叙事。在B站,一部名为《雷锋不会离开》的动画短片播放量破百万。视频中,雷锋以“虚拟UP主”形象出现,用弹幕语言讲述助人故事;社交平台上,“随手公益”成为Z世代的热词,一场直播助学、一次垃圾分类打卡,甚至为外卖小哥打赏一杯奶茶,都被赋予“新时代雷锋”的意义。雷锋精神的重塑,本质是让“利他”与“悦己”共生。当“助人”不再是沉重的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选择时,雷锋精神才能真正融入时代血脉。

从“道德高标”到“社会共情”:让善意成为习惯

有人担忧,学雷锋纪念日成了“三月来,四月走”的形式主义。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善意生态”。杭州的“公益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转化为社区福利;深圳的“时间银行”鼓励年轻人存下助人时间,未来可兑换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公益假”支持员工参与志愿活动……这些探索证明,当善意被制度认可、被资源支持时,“雷锋”便不再是孤勇者,而是社会协作的参与者。

雷锋精神是一面镜子,照见时代,更照见人心,62年前,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今天,这句话依然滚烫。在算法推送加剧信息茧房、竞争压力催生人际疏离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力量,让个体跳出“自我”的孤岛,在与他人的联结中确认生命的意义。雷锋精神,正是这种力量的源泉——它不要求人人成为雷锋,但激励每个人释放一缕微光,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答案。(涂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