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对基础研究支持基本上采取“基本支出定额法”“研发项目竞争法”的方式,在特定资源的情况下有利于科研经费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稳定支持不足,不利于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相统一。建立分类支持机制,对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提高稳定支持比例,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对战略导向型的战略任务、“卡脖子”技术攻关,采取竞争性支持与定向委托结合模式,保障长周期项目连续性。探索优化“长期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等多种支持方式良性互动、相互结合补充的制度机制。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基础研究经费保障。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聚焦企业优势产业方向和未来前沿技术,设立专项基金,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鼓励企业通过设立联合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参与颠覆性技术创新。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反映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体系,对自由探索型研究采用“长周期评估+同行评议”模式,减少短频考核干扰,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对高风险探索性研究允许一定比例的失败。对战略导向型研究,引入“目标达成度+实际贡献度”双维度评价,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动态调整支持方向。(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黄琰、张劲松、王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