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冷链班列准时抵达中国昆明,跨境班列缓缓驶过老挝磨丁,截至今年一季度,中老铁路累计运送旅客突破50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5640万吨,双双突破5000万。
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飞驰在“空中”——桥隧相连的中老铁路3年多前刚建成时,曾有人质疑:沿线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有人乘坐吗?会不会无货可运?如今,中老铁路货运量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入境旅客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一条跨境铁路,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从质疑到繁荣:铁路跑出“超预期”答卷。中老铁路开通之初,曾有人担忧“沿线经济落后,无货可运、无人可载”。然而现实给出了有力回应:截至2024年一季度,累计运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运输货物突破5640万吨,跨境商品种类从50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更直观的变化是,榴莲、山竹等东南亚水果通过铁路冷链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价格更亲民,让“水果自由”成为可能。这条铁路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新的市场。
“黄金通道”背后的创新密码。中老铁路的成功,离不开运营模式的持续创新。针对生鲜运输的痛点,铁路部门推出“澜湄快线”和新型冷链技术,将榴莲运输时间压缩至26小时,损耗大幅降低;面对跨境旅客增长,边检通关时间从90分钟优化至52分钟,多语种服务、智能化设备让出行更便捷。这些细节印证了一个道理:国际物流与跨境服务的竞争力,既在于“硬联通”的效率,更在于“软联通”的贴心。
从物流到产业:铁路经济圈正在形成。中老铁路的效应早已超越运输本身。在云南普洱,咖啡产业园依托铁路运输成本优势,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在老挝万象,泰国榴莲通过公铁联运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东南亚农业升级。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铁路沿线的旅游、商贸、加工等产业正加速集聚,形成“通道+枢纽+产业”的发展模式。正如网友所言:“一条铁路带火了一片区域,富了一方百姓。”
从“路通”到“人通”“货通”“财通”,中老铁路的故事还在续写。它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合作共赢,始于脚下铁轨的延伸,终于人民笑容的绽放。(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