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深入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实践育人等多维举措,构建起具有淮南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
构建“三级贯通”育人体系。成立淮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市级统筹-高校牵头-县区落实”三级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全市400余所学校的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网络,依托5个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带动500余名教师专业成长。由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牵头,联合15个基础教育单位组建跨学段教学共同体,形成“高校+中小学”协同备课、联合教研的常态化机制,实现从小学“启蒙养正”到高中“铸魂立志”的螺旋上升式培养。
打造“四维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理论教学+实践体验+网络育人+学科渗透”四维课程体系。依托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等10个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安排“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年均超10万人次学生参加。依托淮南好人馆、党史教育馆等6个市级场馆,开发“科技创新实践”等主题研学线路,年接待学生超3万人次。实施“智慧思政”工程,建成覆盖100%中小学的思政课在线教学平台,累计上传精品课程资源1.2万条,开展线上集体备课 500余次。
实施“两大工程”提升计划。启动“名师领航工程”,组建由50名高校专家、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构成的市级思政课专家库,开展“青蓝结对”跨学段师徒制,培养12位省级教坛新星、28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修,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等活动20余项,参与教师超 1500人次。
完善“五育融合”育人机制。将思政课学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发“成长护照”电子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等活动的全过程数据,“蚂蚁力量”等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近300场次,服务2万余人次。实施“思政课质量监测工程”,每学期开展覆盖10%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抽测,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反馈”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型。(丁婷婷、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