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中师范大学校赛选拔赛圆满落幕。本次选拔赛吸引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众多学院的优秀参赛团队,他们带来了涵盖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中,新闻传播学院的参赛团队带来的《剧“短”情长: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与治理策略研究》这一作品,不仅体现了团队师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他们在媒介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
锚定社会痛点,探寻青年婚育观研究新思路
面对我国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社会现实,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队以“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与治理策略”为切口展开研究。项目由刘琼、周莉、黄怡宁三位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包括贾聪聪、江颂、杨钰烨、陈雨扬、林雨欣、代紫凝、廖梓涵、李尚翼8名本硕学生。研究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起以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调查分析框架。团队历时7个月,发放了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2000多份有效问卷,深度访谈样本近40个。
“网络微短剧具有短小精悍、情节紧凑、传播迅速的特点,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但其对青年价值观,尤其是婚育观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指导老师刘琼介绍。团队研究聚焦于微短剧与青年婚育观交叉领域,为理解新兴媒介与青年价值观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混合方法驱动,量化质化融合解码思路
研究团队选择混合研究方法展开调研,综合运用LDA主题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量化工具,结合扎根理论、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为理解当前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提供视角综合、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框架。对此,团队成员的理解是:“为全面深入考察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研究采用质化与量化并举的混合研究方法。二者在方法论上形成互补,共同致力于揭示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方式。”
在研究推进的两百多个日夜中,研究团队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凌晨。负责扎根理论编码的成员戏称自己“在数据的海洋里潜水寻宝”,面对数万字访谈文本,他们以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逐字标记、反复比对。而量化组成员为构建网络微短剧对青年婚育观的影响方式模型图,在一周内连续迭代三版问卷,白板上反复擦写的痕迹与层层叠叠的墨痕,最终交织成精密的结构方程模型纹路。
协同创新打磨,团队合作探寻现实意义
从一开始的模型建构到最后的模型验证,从最初的频频出错到赛前的熟稔于心,经过一次次思想碰撞、一次次推倒重来、一次次排练预演,团队成员的水平提高了,信心也更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指导老师尽职尽责,提供各种所需资源,严谨把关各个环节,时不时为他们纠偏和支招,把项目每一个关键点打磨到极致。“老师们花了很多心血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每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之前,老师们都会带着我们完整捋一遍流程,重新润色完善材料。”回忆整个参赛历程,项目负责人贾聪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项研究让我们意识到,新媒体治理需要学界与业界的深度碰撞。”指导老师刘琼表示。团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案,推动形成“观看-反思-成长”的良性生态。正如团队成员所言:“微短剧是青年文化的缩影,更是社会价值的放大器。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和内容监管提供依据,更希望唤起全社会对健康婚育文化的关注。希望通过本研究,让短剧传递新风,助力青年走向理性婚育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