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这座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中,金牛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社会+救人+助人”的独特模式,构建起“救助+慈善”的新格局,为区域内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光,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筑牢底线:分层分类救助,兜住民生“安全网”
金牛区深知,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该区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大力健全关爱援助体系建设。以营门口街道为试点打造的“金牛区救助服务中心”,成为这一体系的核心枢纽。这里整合了13个部门的资源,构建起“建立数据底座—关爱巡访—分析研判—介入推转—救助帮扶—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形成了“1+2+3+6+N”的高效工作模式。
“智慧救助平台”的建设更是为救助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初步实现了低保、医疗等6类数据的互通,让救助信息更加透明、精准。目前正在开发的慈善服务平台,将有效解决社会力量接入问题,进一步拓展救助渠道。全区13个社会关爱援助街道中心和90个社区关爱援助窗口的全面建成,实现了街道有中心、社区有窗口的关爱援助体系全覆盖,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同时,金牛区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区级信息库。2023年创新开展的“金牛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质量采集调查项目”,针对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开展抽样监测,优化了特殊困难人群识别方法,有效避免了“漏保”“错保”等问题。2024年又进一步设置2个动态监测固定点位,持续开展抽样监测,不断完善困难人群识别方法,确保救助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融合发展:政府慈善携手,凝聚帮扶“向心力”
政府救助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发展,是金牛区“救助+慈善”新格局的重要支撑。该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微网实格”关爱帮扶特殊困难群众工作。为“5+5+7”重点人群购买“惠蓉保”、发放慰问券、提供便民就餐服务,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同时,完善“微网实格”激励机制,实现了巡访关爱覆盖率100%,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民生兜底保障体系。
设立的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基金,成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机构的桥梁。联动各方力量实施急难性救助关爱筹款项目10个、民生微项目50个,为困难群体提供了“物质救助+慈善项目+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救助服务。
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帮扶方面,金牛区也积极探索创新。以五福社区为试点,在99公益日发起“关爱援助长苦易顾”项目,线上线下齐发力,筹集了可观的资金和物资。链接“丽声助听”企业资源,为生活困难老人募集助听器,开展关爱听力健康活动;联合企业及社群资源开展社区慰问活动;与金牛区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共同开展“红色正能量点亮童心梦”六一主题活动,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希望。在店子街道创新试点的“慈善+商业”模式,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年筹集资金超200万元,定向用于教育帮扶,为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品牌引领:打造特色品牌,凝聚助人“向心力”
品牌是凝聚力量、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金牛区聚力做优“金心助困·救在身边”服务品牌,形成了梯度救助格局。一个个个案救助的成功实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开展个案救助工作36个,救助金额共计20.1503万元,转介个案实施救助9人,转介救助金额1.2万元,救助范围涉及10个街道20个社区,真正做到了精准救助、应救尽救。
同时,聚源做强“益善友邻·福聚金牛”慈善品牌,打通了慈善与“微网实格关爱帮扶特殊困难人群”的衔接机制。举办的“慈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慈善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让慈善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专业赋能:明确角色定位,激发创新“驱动力”
在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中,社会专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金牛区明确社会组织及研究机构的角色定位,让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作为“资源链接者”,金牛区社工协会联动高校智库,深入社区挖掘人力、财力、物力、组织等各类资源,开发《困难群体需求图谱》,精准识别5大类27项救助缺口,为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作为“服务创新者”,推进社会组织与研究机构将新的设想和技术手段转化为新的服务方式。区残疾人联合会引入AI康复机器人,覆盖800户残障家庭,降低了康复成本60%,让科技为慈善事业赋能。
作为“政策倡导者”,联合研究机构发布《金牛区慈善事业发展白皮书》,推动当地政府出台“慈善组织孵化补贴政策”,确保相关政策目标在基层、在社区得以实现,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展望未来:多措并举保障,绘就发展“新蓝图”
为进一步完善“救助+慈善”新格局,金牛区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强化政策体系,完善“输血+造血”双轨制,既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援助,又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强化机制创新,构建“四维联动”生态圈,促进政府、社会、企业、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强化政社企责任意识,明确服务责任共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搭建完善服务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服务创新,打造“精准化+场景化”救助,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强化“三维”监督评估,提升闭环管理保障公信力,确保救助和慈善工作的公正、透明;强化风险防控,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规范救助和慈善行为;强化“分阶段实施”,确保政策落地落实,让困难群众真正受益。
成都金牛区在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犹如一场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心田。相信在“社会+救人+助人”模式的引领下,“救助+慈善”新格局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多人带来希望和幸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