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南昌大学团队推出无创睡眠调控系统“深眠π”

发布时间:2025-05-19 14:58:1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杨小可、张译文、蒋思曼、王星辰 责任编辑:

睡眠健康是关乎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近日,南昌大学医工结合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安睡科技团队自主研发的“深眠π”睡眠监测调控设备正式亮相。这款以脑机接口技术为核心,融合生理与心理双重干预的创新产品,凭借精准监测与无创治疗的优势,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精准监测+智能干预,破解传统治疗痛点

传统睡眠治疗依赖药物和单一物理手段,副作用大且效果有限。而"深眠π"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精准脑电波睡眠分期技术",可实时识别用户睡眠阶段,准确率超过90%。团队负责人杨小可表示:“'深眠π'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精准化、人性化干预。”“深眠π”的核心技术在于其高精度脑电信号解析能力。设备通过非侵入式电极帽采集用户脑电波,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睡眠阶段分类。传统多导睡眠监测(PSG)需要贴敷数十个电极,“深眠π”仅需佩戴轻量化头盔,即可实现同等精度,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这一突破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还解决了传统设备干扰睡眠的痛点。

团队成员为患者佩戴设备情形

生理与心理协同干预,效果显著

在生理干预方面,“深眠π”采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于清醒阶段模拟自然慢波睡眠磁场,通过低频脉冲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缩短入睡时间。进入深睡阶段后,系统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释放定制香氛,如薰衣草或雪松精油,通过嗅觉通路作用于边缘系统,缓解焦虑情绪,延长深度睡眠时长。

心理干预模块则通过云端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可随时查看睡眠质量分析报告,包括睡眠效率、觉醒次数等关键指标;系统还整合了国际通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工具,为用户提供动态心理评估。团队开发的AI算法能根据数据趋势生成个性化建议,例如调整作息时间或优化干预强度,形成“监测-分析-优化”的闭环管理。

团队成员调试设备

临床验证+政策加持,科技助力健康中国

团队合影

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的临床试点中,“深眠π”已初见成效。一位长期失眠患者表示:“使用后入睡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夜间惊醒次数减少,白天精力明显提升。”该院影像中心副主任戴西件教授指出:“设备的无创性、自动化及个体化治疗模式,为睡眠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技术补充。尤其对因焦虑、抑郁导致的继发性失眠患者,双重干预效果显著。”

团队计划联合全国20家三甲医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首阶段聚焦18-35岁年轻群体。安睡科技团队负责人透露:“年轻人群失眠多与工作压力、电子设备使用相关,他们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更高,是理想的初期用户。”后续将推出老年版设备,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等老年高发问题优化功能。

产品预计于2025年完成医疗器械认证,并通过“线上直销+医院合作”双渠道推广。定价策略上,基础版设备控制在万元以内,约为传统TMS疗程费用的1/3,同时提供按月租赁服务,降低用户经济负担。

从实验室到百姓床头,科技惠民步履不停

“深眠π”的研发历时三年,攻克了脑电信号解析、多模态干预协同等技术难关。从实验室里的脑电波图谱,到用户床头的智能设备,“深眠π”的诞生印证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力量。正如团队宣言所述:“我们期待用‘接地气’的科研成果回应民生需求,让前沿医学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大众。”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深眠π"或将成为睡眠健康领域的重要突破,推动我国睡眠医学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新时代。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科技创新能够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助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让每一个夜晚都成为安心休憩的港湾。(杨小可、张译文、蒋思曼、王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