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点翠技艺遇上现代环保理念,传统羽饰之美在创新材料中重焕生机,近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香城花园社区党委“义工”行动支部联手香城花园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银龄焕彩,非遗仿烧蓝”手作活动。辖区内十余位银发长者开启一场“指尖上的时光之旅”,让非遗文化成为银龄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纽带。
活动以一段考古纪录片拉开序幕,春秋《禽经》中“有彩羽,曰翡翠”的记载,晋代张华注解“其羽值千金”的珍贵,直至明清点翠头饰“一羽难求”的盛景,串联起翠羽装饰的千年脉络。“但自清末起,人们开始用烧蓝珐琅、孔雀毛、染色鹅毛替代翠鸟羽,既保留色彩之美,又保护了濒危鸟类。”在海棠先锋志愿者老师的解说下,清末烧蓝发簪与现代仿点翠饰品形成鲜明对比。
退休老党员李奶奶打开手机指着图片说道:“我母亲年轻时用蓝色缎带编头花,说这是‘穷人的点翠’,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深的讲究。”
在随后的指尖上的“羽色实验室”环节,78岁的非遗爱好者陈奶奶选择仿烧蓝工艺,在银色发簪胎上分层点染釉料,烧蓝的渐变和翠羽的光影很像,就像看着老手艺“重生”。
从古籍中的“羽值千金”到今日的“无翠生彩”,这场穿越千年的工艺实验,不仅让老人们亲手触摸到点翠美学的温度,更见证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中的自我革新。未来将持续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更多形式新颖的文化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浸润社区生活,绘就和谐社区的温暖底色。(张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