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境内有26条省骨干河道、55条县级河道以及1987条乡村级河道,65个中型以上水库,地处沂沭泗下游及江苏省南水北调末梢,水环境治理的生态预留空间较小。近年来,东海县坚持为河库“把脉问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岸上岸下同推进,上游下游齐发力,域内域外共治理,强化部门配合等措施,全方位推进河库治理。
强化执法监管,推进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加强涉水企业执法监管,对企业出现的超标排污、非法排污等问题严厉处罚,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加强农田退水管控,建成 8个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单元,减轻农田退水污染。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开展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目前已完成了66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到2024年底,东海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71条,总长度达391.7公里,2025年计划投入1056万元建设农村生态河道12条51.66公里,生态河道建设减轻河库水质污染,提升河道水质。先后开展石梁河水库综合治理,安峰山水库“四清”行动,石安河、龙梁河、磨山河、卫星河等10余条生态河道治理,加强淮沭新河、蔷薇河、鲁兰河3条通航航道的水上运输船只和码头治理。
重抓督查考核,促进上下游一体治理。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制,全县拥有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561人,制定了“一河一策”的河库治理和监管方式,明确治理措施,明确治理河段的界限,明确任务要求,明确具体责任人,以“河长制”的建立推进治水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清单”销号管理,定期巡查河库治理、保持情况,通过督查,落实“任务清单”和抓问题的交办,强化河库的联防联治,统筹协调好河库上下游的共同治理,强化水域岸线管理和保护,针对一河一策的治理,县级河长为最高长官,可以召集治河治库所涉及的乡镇(街道)、村及相关部门布置治河任务,落实责任,避免治水工作中上下游步调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督促沿河、沿库河长主动担当作为,认真履职尽责,确保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建立了河库的“断面长”制度,定期对河库水质实施监测,发现水质异常及时协调统筹河库上下游、左右岸单位联合治理,实现问题清单统一落实,发现问题统一治理,对“一河一策”的措施实现闭环运行,对上下游护河治水工作实现有效对接。
加强沟通协作,做好域内域外联合治理。东海县许多河库接收外来客水,如蔷薇河、淮沭新河、沭河等为跨市、跨省河流,解决境外来水污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此,东海县与毗邻的县市联合推进跨界河库“联保共治”工作,积极沟通信息,密切合作,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有效对接,协同治理,开展联合治污、联合监测、联合管护、联合执法等活动,严肃查处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全面落实治理措施,进一步强化水域岸线管理,切实保障河道行洪通畅,有效提升跨界河库的治污管护水平。先后与山东省临沭县开展石梁河水库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与山东省郯城县开展沭河的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与江苏省新沂市开展阿湖水库联合执法行动,与江苏省沭阳县开展蔷薇河、淮沭新河联合执法监测等行动。每年与周边县市开展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行动10余次,有效促进跨界河库治理,促进跨界河库水质提升。
落实目标职责,统筹部门力量全面治理。强化部门联动配合,由一部门单打独斗转向多部门联合互动,协同作战的多元治理,强化机构联合,统筹多方面的力量,强化服务融合,保证信息畅通,配合密切,反应迅速快捷,全面提升服务、执法能力。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加强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探索建立生态警务机制,全面提升打防效能,搭建生态警务运行体系,构建具有东海特色的打防协同生态警务运行新模式,建立上下贯通、警种联动、部门协调、一体运行的生态警务机制。积极融合生态环境局、应急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等8部门开展“综合查一次”,发挥部门联动优势,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农业农村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抓源头管控。水务局开展河库全面整治行动,狠抓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提升,做好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城管局加强垃圾收集、储存、处置,严厉查处乱抛、乱倾倒垃圾行为,确保垃圾不对河库造成污染。生态环境局加强企业监管,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住建局加强老旧小区雨污改造工作,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向河库排放。(东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