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广州铁路博物馆:珠江畔的百年叙事与城市文化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5-05-23 16:01:47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浩 责任编辑:

在广州荔湾区黄沙大道,一栋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曾是粤汉铁路南端始发站黄沙站,如今蜕变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博物馆——广州铁路博物馆。自2022年5月18日开馆以来,这座以“铁路记忆”为核心的文化地标,不仅以三年吸引60万游客、4000余个团体的成绩单刷新了公众对专业博物馆的认知,更以独特的空间叙事与城市肌理的深度融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工业遗址到文化地标

广州铁路博物馆的诞生,是城市记忆与时代需求的双重呼应。其前身黄沙站始建于1907年,曾是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所在地,更见证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此办公的岁月。2011年,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启动筹建工作,历时十余年,在保留原始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的设计,将货仓、站房等工业遗存转化为集陈列、收藏、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8950平方米,分为两个室内展馆与一个露天展区。室内展馆以“艰辛历程”“新生之路”“开拓先行”“高铁时代”“继往开来”五大篇章,串联起广州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的百年跨越;露天展区则陈列着建设型蒸汽机车、YZ22型绿皮车厢等实物,搭配百年钢轨、信号设备,构建出沉浸式的铁路场景。这种“历史场景+现代展陈”的融合,让工业遗址焕发新生,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从“飞轮”路徽到高铁时代的文化密码

博物馆的4000余件藏品中,1390件展品以“物证”形式讲述着铁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镇馆之宝“飞轮”路徽,银质徽章上机车动轮两侧的飞翼,隐喻着铁路人对速度与发展的追求;粤汉铁路界碑与股票,则将时光拉回至1910年代,记录着商办铁路的资本博弈与技术引进。更令人震撼的是露天展区的一面“列车方向牌墙”,210余块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普速列车方向牌,以斑驳的色彩与褪色的字体,拼贴出一部流动的铁路客运史。

在高铁时代展厅,11种动车组模型与触摸屏互动装置的结合,让观众直观感受“蓝暖男”“绿巨人”“黄医生”等车型的技术迭代。这种“传统器物+数字科技”的展陈方式,既满足了铁路迷的深度探索需求,也为普通游客提供了轻松入门的窗口。

从打卡热潮到城市精神载体

广州铁路博物馆的“长红”并非偶然。其地理位置与城市景观的联动,为其赋予了“网红”属性:博物馆广场与滨江绿地、珠江景观带无缝衔接,异木棉与蒸汽机车同框的场景,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取景地;室内展馆的浮雕墙、活字印刷装置等设计,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吸引年轻群体自发传播。

展馆中“继往开来”展厅,通过脱贫攻坚中的铁路贡献、广铁人的奋斗故事,将铁路史升华为城市发展史。例如,展陈中提到的“扶贫专列”“公益慢火车”,以实物与影像还原了铁路如何改变山区命运,让观众在历史回溯中感受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这种叙事策略,使博物馆超越了单纯的“文物陈列”功能,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

从文化地标到城市文化生态的枢纽

随着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广州铁路博物馆正从单一的文化场馆向城市文化生态枢纽转型。一方面,其与周边永庆坊、沙面等历史街区形成联动,构建起“西关文化+工业遗产”的文旅动线;另一方面,博物馆通过“铁道文化进社区”“铁路老物件精品说”等活动,将展陈内容延伸至社区、学校,形成“馆校合作”“馆社共建”的常态化机制。

一座博物馆,一部城市史诗

广州铁路博物馆的崛起,是城市记忆与时代需求的共振。它以百年车站为原点,用文物叙事重构城市记忆,以场景设计激活公共空间,最终在珠江畔书写了一部属于广州的“铁路史诗”。当游客在蒸汽机车前驻足,在动车组模型前惊叹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一座城市跨越百年的精神脉搏。这种文化赋能,正是博物馆成为“长红馆”与“新地标”的核心密码。(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