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载光阴流转,江西德安万家岭的战火硝烟早已沉淀为青山的记忆。近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赣行长歌·薪火永熠”实践队踏访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在历史的回响中追寻精神坐标,砥砺青春担当。
沙盘重现硝烟,纸页承载热血
步入庄严肃穆的纪念园,巨大的战役沙盘瞬间将队员们带回1938年秋那场惊心动魄的围歼战。讲解员手中的激光笔精准勾勒出中国军队穿插、合围的壮阔图景。队员们凝神静观,目光紧锁着红点每一次关键的移动。沙盘旁,泛黄的作战部署草图影印件与电文复制品静静陈列,其上密集的箭头、潦草的批注,无声诉说着当年运筹帷幄的智慧与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决绝。方寸之地,历史风云激荡再现。
纪念馆柔和光线下,展柜中的纸页是历史的无声见证。一份匆忙写就的士兵家书字迹间流淌着对亲人的思念与“誓灭倭寇”的铮铮誓言;一旁的“支前簿”则一笔一划详实记录着当地村民送粮、献鞋、甚至拆下门板制作担架的支援清单。这些朴素的记录,让队员们深切触摸到战火中个体的家国情怀与后方百姓倾尽所有的赤诚之心,胜利的伟力正源于这民心所向。
史料印证伟力,静思体悟传承
在绿荫掩映的园区,带队老师聚焦战役背后的深层力量,与研究员探讨民众的贡献。研究员援引详实史料,讲述了德安及周边百姓的壮举:青壮年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于崎岖山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妇女日夜赶制军鞋、护理伤兵;熟悉地形的老农冒险担任向导。档案中记载的“百姓拆门板做担架”事例,更是军民血肉相连的生动写照。听着这些源自史料的具体史实,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用肩膀和生命,共同筑起了胜利最坚实的基石。
丰碑巍峨,静默铭记
苍松翠柏间,巍峨的万家岭战役烈士纪念碑肃然矗立,镌刻着不朽的英名。实践队员们整齐列队,垂首默哀,向长眠于此的英魂致以最深切的敬意。阳光透过枝叶,斑驳洒落于冰冷的碑石。无声的肃立,是青春对历史的崇高敬礼,是心灵对牺牲的深沉体悟,将铭记历史、担当使命的信念内化于心。
南昌大学学子的万家岭之行,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沙盘与文献重现战略智慧与热血牺牲,纸页家书与支前簿传递家国情怀与民心伟力,史实印证的人民力量揭示胜利真谛,丰碑前的静默凝聚传承信念。八十五载回声不息,先辈的精神正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铭记中汲取力量,于新征程上砥砺前行,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陶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