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万载古城青石板路上响起清亮的足音。江西省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春启航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与求知的渴望,踏上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志愿服务活动的征程。
第一把钥匙:解码“红色基因”密码,让革命薪火照亮童心
带着思想洗礼的澎湃力量,团队第一站走进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土枪、泛黄的《工农兵》报瞬间将队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万载农民暴动”展区,讲解员动情讲述彭德怀率红军创建根据地的故事:“竹棚办党校、扁担挑军粮,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凝视展柜中杨振东烈士的入党宣誓书(牺牲时年仅26岁),队员徐子睿非常动容:“这斑驳的字迹里,是‘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畏牺牲’的誓言!他变卖祖屋支援红军、火烧自家田契推动土改,用生命践行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在这里,青年们潜心解读历史实物承载的厚重精神密码,感受红色基因的磅礴伟力。如何让这抽象的红色精神密码,转化为乡村少年可感可知、入脑入心的认同?答案在行动中书写。
在马步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第二站,团队创新开设“沉浸式红色课堂”,以“体验式学习”激活红色基因传承密码:故事活化环节,志愿者朱可欣将“小红军送盐”革命事迹改编为情景剧,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体悟革命智慧;艺术共鸣板块,携手留守儿童创作“红星闪闪”剪纸作品,齐声合唱赣语版《歌唱祖国》,乡音乡韵让爱国情怀更接地气;薪火传递现场,五年级学生陈思彤诵读《可爱的中国》后动情写下:“用普通话和方志敏‘对话’,我才懂了他心中的可爱中国。”
“红色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共情体验,让精神的血脉代代相传。”——带队教师刘冬枚总结道。这场浸润式课堂,成功解锁了“童言童语”讲述红色故事的密钥,用“乡音乡韵”架设情感桥梁,为乡村少年的心灵植入理想信念的密码,厚植了这片热土的红色底蕴。
志愿者们参观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第二把钥匙:解锁“指尖传承”密码,千年夏布焕发新生机
带着红色铸魂的信念,团队第三站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夏布织造技艺的核心传承地:万载县夏布文化馆。古朴的木质织机吱呀作响,苎麻线在梭子间翻飞交织。非遗传承人宋志学指尖轻抚素白细腻的夏布,向围观的学子们深情讲述这项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的千年技艺:“12道工序,寸寸皆匠心。”志愿者们化身“非遗解码者”,决心解锁这项千年指尖技艺的生存密码。
他们跟随宋志学,系统梳理夏布从汉代“斑布”到现代文创的演变脉络,亲手体验“浸麻—剥麻—织布”的工艺全流程。目睹织布女工在木质织机上以每分钟60次的频率精准穿梭引线,队员李思静深受震撼:“这机杼声里,分明藏着农耕文明绵长而坚韧的呼吸!”
团队成员观看织造夏布过程
更令团队振奋的是非遗的现代转型。宋志学展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晕染水墨意境的夏布茶席、融合时尚剪裁的夏布手提包、光影间透出东方美学的夏布灯罩。“过去夏布多用于蚊帐衣物,如今通过设计赋能,它已成为承载文化的艺术载体。”队员们用镜头捕捉这些蜕变案例,并撰写《夏布文创开发建议书》,提出“非遗+研学”“非遗+数字展览”等新路径,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生存密码,解锁其融入当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精准问需方能有效赋能,团队在文化馆发放问卷200余份。调研揭示了认知断层(70%游客首次接触,仅12%青少年了解工艺价值)、强烈体验诉求(85%期待动手织造、研学)和传统展陈吸引力不足等痛点。一位退休教师在问卷中深情疾呼:“要让年轻人亲手触摸历史!”这成为团队行动的“发令枪”。
团队成员们迅速响应,在古城设立“夏布技艺体验角”。孩子们兴奋地用麻线编织书签,在指尖的翻飞中感受千年夏布的独特温度与韧性。这场“可触摸”的非遗解锁实践,成功让传统技艺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鲜活的生活场景,从单向的展示变为双向的深度互动,探索出一条“需求导向、青年参与、生活融入”的非遗活化新路,为千年夏布焕发新生机注入了强劲动能。
第三把钥匙:打通“语言桥梁”密码,让沟通无界助力振兴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深入万载夏布非遗传承地——万载县马步乡。在这里,语言沟通的隐性壁垒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密码锁”。留守儿童小张的困境令队员们揪心:他能听懂普通话,却因“怕说错”而沉默不语。团队调研发现,类似问题在该乡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许多孩子因缺乏语言自信和训练机会,陷入“听得懂、不敢说”的交际困境。
这一现象背后,是更深层的乡村发展隐忧:语言能力薄弱不仅阻碍儿童融入外部世界,更可能切断乡村与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的纽带。正如国家推普计划所指出的,提升农民语言能力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一环;而留守儿童若无法跨越语言鸿沟,乡村的未来人才储备将面临断层。
“方言是根,普通话是翼,两者从不对立,关键在于架好桥梁。”——志愿者杨瑞媛说道。
杨瑞媛设计的“方言翻译挑战赛”成为破冰之举。孩子们鼓起勇气,用普通话向外地游客介绍家乡特色“剁肉汤圆”。当听到游客由衷称赞“听懂了,真有意思!”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照亮了前行的路。
初步疏通了沟通壁垒的关键节点后,团队乘势而上,创新性地构建“语言文化融合教学法”,以“普通话+红色文化”双轮驱动助力乡村振兴。在游戏赋能环节,“水果炸弹”游戏中孩子们争相用普通话喊出“井冈山”“瑞金”等红色地标,在趣味互动中强化语言规范;情境联动课堂将本地英雄“龙春庭长征故事”与普通话对话训练有机融合,让革命精神传承与语言能力提升同频共振;家校共育层面,启动“小手拉大手”计划,通过儿童带动家长完成“每日一句普通话”打卡,构建全民推普新生态。
志愿者教授“推广普通话”课程
短短五天,参与儿童的普通话主动使用率显著提升45%。志愿者廖洁感慨万千:“当语言不再成为沟通屏障,乡村孩子眼里的世界,瞬间变得更加宽广明亮!”这场创新实践,不仅为留守儿童和村民赋予了自信表达、连接外部世界的关键能力密码,更直接赋能个体发展,为万载乡村融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疏通了语言血脉,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语通心”的振兴新路径。
结语:青春答卷写在大地,“三把钥匙”开启振兴新程
为期七天的实践,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次用三把钥匙解锁万载乡村文化基因、赋能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用红色铸魂之钥,解码精神密码。在革命纪念馆追溯信仰之源,以沉浸式课堂点燃少年心灯,筑牢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用非遗活化之钥,解锁传承密码。在夏布文化馆探寻千年匠心,以创新体验与文创思路激活非遗生命力,赋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用推普赋能之钥,打通沟通密码。在马步乡破解语言困境,以融合教学法架设桥梁,提升村民能力,畅通乡村发展血脉。
“七天的躬身实践,是我们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解码文化的宝贵起点。它点燃的火种,必将以更持久的光热,照亮非遗传承的匠心之路、红色基因的赓续之路、乡村振兴奋进之路。”带队老师罗金亮在实践总结会上如是说道。
青春启航志愿服务队已与万载夏布文化馆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规划开发线上夏布数字博物馆、红色故事云宣讲平台等长效项目。当青春智慧深度融入千年文脉,当青年力量紧握“三把钥匙”扎根红色热土,这场“乡”约万载的实践,正是新时代青年践行“自找苦吃”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以专业所学解码文化基因,用赤诚情怀转动振兴之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刘冬枚、罗金亮、徐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