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余学院“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团百余名师生,分赴瑞金、景德镇、樟树、抚州、定南、龙南等地,以脚步丈量江西文脉,用心灵感悟“红色、陶瓷、医药、戏曲、客家”五大文化精髓,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深入交融之旅。
红都瑞金:筑牢信仰之基
新余学院“追寻革命先迹·弘扬苏区精神”红色教育实践团、“红源星火·红都兴梦”实践队赴瑞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进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叶坪红色旧址群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一件件饱经战火的文物、一幅幅凝重的历史图片和一篇篇详实的文献记载,沉浸式感受党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风雨历程,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在泽覃乡东州春蕾小学,实践团以“数字思政教育+能源科技创新”为主题,面向五、六年级学生讲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历程与精神内涵,并结合VR技术让同学们亲临宣言诞生地,身临其境感受信仰的力量;依托新能源专业特色,实践团组织开展太阳能科技小产品创意手工课,让同学们通过动手组装、接线与测试,直观了解新能源的原理与应用。一场红色宣讲,启迪信仰初心;一次能源实践,点燃求知梦想。
瓷都景德镇:触摸千年窑火
当新余学院“铁肩·小鲁班”窑火传薪实践团踏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千余年的制瓷史诗在眼前铺展。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瓷器的造型、纹饰与工艺,深入学习陶瓷制作工艺、行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方向,深刻理解陶瓷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与工匠精神。同学们面对面与陶瓷艺人、企业负责人交流,详细了解陶瓷生产流程、市场销售、人才培养等情况。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操作拉坯机,努力塑造出理想的器型;认真学习青花绘制技巧,一笔一划勾勒出精美的图案。针对陶瓷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药都樟树:探寻济世智慧
新余学院“医路传承”暑期大思政实践团深入“药都”樟树,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专项实践。通过系统探寻赣鄱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筑牢医药文化自信之基。在樟树中国药都中药城广场,药香氤氲中,同学们俯身辨识车前草、夏枯草等道地药材,亲手触摸感知其形质,深究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药性奥秘。在江西国都中药饮片公司,从遵古法炮制到精密控温的浸润、切制、干燥环节,传统炮制精髓与现代科技在此完美交融,生动诠释着中医药“守正创新”的蓬勃生机。同学们以躬身实践深扎中医药文化根脉,正是文化自信最铿锵的注脚。同学们还深入樟树福城社区,为居民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实际行动。苏广俊老师聚焦老年慢性病“中医康复之道”,深入浅出地讲解“冬病夏治”时机、经络穴位妙用及“药食同源”食材选择,将中医药“治未病”与“整体观”中医智慧融入实用健康指导,传递“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才乡抚州:聆听古韵新声
在抚州市博物馆“临川文化”主题展厅,新余学院汤显祖戏曲文化实践创新团的同学们穿梭于明清戏曲文物、古戏台模型与《牡丹亭》经典唱段音频环绕的展陈间,系统梳理汤显祖戏曲与临川文化的共生脉络。旭东戏社朱旭东团长扎根采茶戏四十余年的坚守故事,让“小音舞”文化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传承的艰辛与情怀;在采茶戏传习所,国家一级作曲家严高陵老师和资深表演家陶洧老师分享了采茶戏的创新与传承经验,青年演员们演绎的经典剧目《县官下乡》《火凤凰》,展现了传统戏曲的活力与魅力。在中国戏曲博物馆“戏曲活态传承”展区,汤显祖戏曲文化实践创新团的同学们通过数字交互设备体验了“虚拟化妆”“经典唱段跟学”,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戏曲“活在当下”的创新路径。“原来戏曲传承不仅要守‘根’,更要会‘变’——变形式、变载体,不变的是文化内核。”实践团成员曾奕在日志中写下这样的感悟。
客家定南:守望千年乡愁
在定南客家古城内,新余学院“客韵新程”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同学们认真观看定南非遗瑰宝——“瑞狮”表演,被一位年仅6岁的小传承者“小点点”深深打动。汗水早已浸透她小小的衣衫,稚嫩的脸庞上却写满超越年龄的专注与倔强。当被问及学瑞狮的感受,她奶声奶气地说:”每次扎马步,我的眼泪都出来啦!”这句话背后是令人动容的执着坚守,这小小的身影,正是客家文化血脉在新时代强劲搏动的最鲜活证明。在龙南关西围屋,同学们沉浸式领略了客家建筑的非凡智慧与宗族凝聚力。这种将无形的宗族血缘纽带,外化为宏伟坚固建筑形制的智慧,不正是今日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基因吗?
此次“文化赣鄱行”以五大文化地标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省的思政实践网络。新余学院党委书记伍复康表示:“让青年学子在红土地上读懂中国,在千年窑火中坚定自信,这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深层价值——当文化认同扎根心灵,民族复兴的使命便有了最深厚的青春注脚。”(廖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