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一位特殊的病人老陈(化名),让整个科室的心都揪了起来,这个被COPD困在呼吸囚笼里的聋哑人,正抓着床栏杆剧烈喘息,肩胛骨在薄衫下耸成嶙峋的山棱,床头卡的备注栏用红笔写着:“聋哑人,无家属,陪护为临时聘请。”
治疗中,比起技术卡壳,更难的是沟通
试想一下,当您被憋闷死死攥住喉咙,每口呼吸都像要扯碎肺叶,喉咙里堵着咳不出的痰,却连一句“难受”都说不出口——旁人眼见您的绝望,您却读不懂治疗的指令,这该是何等的无助。
给老陈做治疗,成了医务人员最揪心的事。尤其是用高流量氧疗时,鼻氧管总被他烦躁地扯掉。护士们捏着自己的喉咙反复模仿咳嗽,又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老陈盯着那些晃动的手,松弛的皮肤下喉结猛地滚动,胸腔里的痰鸣音像生锈的铁窗被狂风撕扯,钝重的摩擦声里,连单薄的肩胛骨都跟着发颤。他眼里噙着泪,满是迷茫的急,急到直捶床沿,甚至狠狠捶打自己的胸骨,每一下都带着无法言说的焦灼。由于配合不好,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看着老陈憋得通红的脸,护士们心里也跟着着急上火。
笔尖上的生命通道
转机藏在小江护士的速写本里。这个总在口袋里揣着彩铅的姑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她想到了一个特别“土”却又特别暖心的办法——画画!那天上午,小江护士搬了个小凳子坐到老陈床边,拿出前一天晚上自己在家里准备好的画,她把画递给老陈,指了指他的胸口,又指了指画。老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双因长期缺氧而发紫的手指突然停在纸上,指甲轻轻摩挲着画上的“喘”和“痰”,又指了指自己,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仿佛在说:“对!就是这个地方!”瞬间他眼角的泪顺着瘦削的脸庞静静地滑落——那是被困在无声身体里的人,终于看见一扇透光的窗。
“手绘课堂”把治疗变成“看得懂”的故事
比划演示
画画示意
小江护士心里那点劲儿被彻底点燃了,琢磨着给老陈开个“手绘小课堂”:她先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卡通氧气面罩,管子连着一个机器。特意在面罩旁边画了向上弯曲的、舒缓的箭头,代表“吸气”;又画了向下弯曲的、平缓的箭头,代表“呼气”。她举着画凑到老陈眼前,指着箭头,自己先深吸一口气,胸口慢慢鼓起,再缓缓呼出,肩膀跟着松下来。一遍遍地做,口型张得大大的,带着夸张的温柔:“慢——慢——吸,慢——慢——呼,跟着箭头来......”最后,她还在画纸角落添了个红红的大拇指。这些画谈不上有多精美,但一笔一画都充满了耐心和温度。
无声的默契,笑容是最好的疗效证明
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些带着温度的手绘,成了老陈和医护人员之间最灵验的“桥梁”。
在小江护士的指导下,老陈与机器同步练习了一天,护士再做咳痰、拍背时,老陈立刻能心领神会,主动挺起身配合。痰排得顺了,他胸口憋闷感明显松快了些。
小江进一步教老陈做缩唇呼吸时,画了个鼓着腮帮吹蜡烛的卡通人,火苗被吹得歪歪扭扭。老陈盯着画居然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嘴唇抿成小口慢慢呼气,连护士都忍不住为他竖起大拇指。
沟通的堵点一打通,老陈配合医务人员,他的痰咳出,气道通畅了,治疗效果与日俱增。他不再因喘、痰憋得脸红脖子粗,脸上的痛苦淡了,偶尔还会对护士咧开嘴笑。病房里的空气也跟着轻快起来,不再是之前那种沉甸甸的压抑。监护仪上的数字一天天往正常值靠,每跳一下,都像在为这个无声的康复故事,敲出清脆的节拍。
温度精度深度
在什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毒细菌,更有无数患者背后的人生故事。老陈这样的患者让我们懂得:再先进的设备需以倾听启动,再精密的治疗要靠真心传递。小江护士的“手绘处方”没有写在医嘱单上,却写在了患者最需要理解的地方,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发明,而是一份将心比心的体贴,一股不放弃的韧劲儿,一种想方设法也要让你“明白”的努力。
人文关怀从不是口号,而是俯身倾听,耐心解释,无声的帮助。(杜梦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