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提升老年人对养老诈骗的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构建社区反诈宣传阵地,江苏大学在谷阳路社区共同开展养老诈骗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创新性地采用了“知识精讲+趣味抢答”的形式,重点聚焦养老诈骗的四大类型及保健品诈骗,旨在让老年人深入参与防骗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活动当日,江苏大学法学院“银龄防范”实践团队于谷阳路社区向养老中心的老人们依次展示了定向诈骗、诱骗型诈骗、旅游诈骗、投资养老型诈骗的漫画图,使老年人直观了解骗子的话术及行骗方法。志愿者团队成员通过PPT演示,系统地梳理了诈骗手段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街头诈骗和信件诈骗,到20世纪的电话诈骗,再到21世纪初的网络钓鱼和虚假网站,展现了诈骗手法的演变轨迹。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案例,揭示了从简单的冒充亲友诈骗,到复杂的网络投资和虚假的购物平台诈骗,再到利用社交媒体和AI技术进行的高级诈骗手段,展现了诈骗行为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趋势,提高老年人们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性。

志愿者为老人解答疑问
在典型诈骗类型讲解阶段,志愿者通过案例讲解与现场情景演绎相结合的手段,深入揭示了识别诈骗行为的关键点。以“投资养老项目”骗局为例,宣讲人结合案例——某诈骗团伙以“建设智能化养老社区”为幌子,承诺“床位预订返利”,诱使20余名老年人投入超百万元,最终失联跑路,与此同时,志愿者在现场进行该案例的演绎,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诈骗分子如何利用老年人对优质养老生活的期待,编造虚假投资蓝图,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

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们进行讲解
在保健品诈骗专题,宣讲人梳理出“免费体验引流、虚假宣传治病、亲情营销围猎”流程。展示的诈骗话术手册中,“叔叔阿姨,这保健品是XX院士研发,专门治老年慢性病,无效退款”“您儿女忙,我就是您亲晚辈,给您找健康保障”等内容,暴露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健康焦虑与情感需求的狡诈逻辑。宣讲人强调,此类诈骗常选清晨、傍晚在小区周边“围堵”老年人,需格外警惕。在知识讲解环节结束后,趣味抢答环节迅速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诸如“以下属于养老诈骗的是?”以及“遇到保健品诈骗应如何应对?”等问题一经提出,老年人便目光紧锁宣讲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参与者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讲解。当讲到“如何识别保健品虚假宣传”时,结合相关问题进行了扩展说明:“‘国家级认证’‘100%治愈’等词汇,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见到此类表述应立即提高警惕,因为正规产品不会使用如此绝对的言辞。”通过生动的案例与实用的技巧相结合,使得反诈知识深入人心。

老人们举手抢答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创新思维,能够借助创新的方法将反诈骗信息传播得更为广泛。他们期望通过此类活动,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防骗意识,尤其是针对易受诈骗影响的老年人群体,让更多人掌握识别诈骗技巧,从而保障自身及家庭的财产安全。同时倡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反诈骗宣传工作中,携手打造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志愿者合照
本次活动深入解析了知识的细节,通过趣味性的抢答互动,以及老年人之间的积极传播,成功构建了一个“认知-参与-行动”的反诈骗闭环。接下来,学校计划进一步指导学生创作反诈骗主题的短视频,借助青春的力量持续发出声音,旨在校园内外加强反诈骗的防护措施,为构建“全民反诈”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同时用青春的责任感保护老年人的财务安全。(王欣宇、倪晨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