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大学生就成都市民的湿地保护认知与需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该调查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兴隆湖湿地公园、香城湿地公园及西南石油大学校园等多点展开,共回收有效问卷64份。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表现出积极的湿地保护意愿,但对湿地科普教育功能及保护政策的认知度仍有待提升。
调查覆盖多群体,本地居民占比高
本次调查受访者年龄分布较广,覆盖18岁以下至60岁以上各年龄段,其中46-60岁群体占比最高(32.81%),18-30岁和31-45岁群体各占23.44%。职业分布上,退休人员(25%)和学生(23.44%)占比突出,呈现“两极分化”特点。此外,40.63%的受访者在成都居住超过10年,显示出样本以本地长期居住居民为主的特点。
兴隆湖湿地公园
湿地使用频率高,生态功能获认可
调查发现,成都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3.75%的受访者表示去过湿地公园,其中32.81%经常前往,60.94%偶尔到访。公众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度较高:67.19%的受访者认可其“调节气候”功能,59.38%选择“净化水质”,57.81%认为湿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年龄调查结果
保护意愿强烈,行动偏好明显
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意愿令人鼓舞。90.6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通过“减少乱扔垃圾”来支持湿地保护,73.44%愿意“监督举报行为”,65.63%选择“参加志愿活动”,64.06%表示可“捐款/捐物”。自然观察(76.56%)、环保清洁(68.75%)和亲自体验活动(65.63%)是最受欢迎的保护活动类型。
政策认知不足,基础设施待完善
调查也揭示出一些问题。仅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成都市湿地保护相关政策,42.19%“部分了解”,23.44%“仅听说过”,还有9.38%“完全不了解”。公众对湿地“科普教育”功能的认知度相对较低(46.88%),显示湿地作为自然教育平台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对于成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65.63%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垃圾污染”,60.94%选择“水质恶化”和“游客破坏”,45.31%担心“开发侵占”。公众最希望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完善”(31.25%)和“公众宣传”(26.56%)工作。
建议:完善设施、加强科普、严格保护
基于调查结果,报告提出多项建议: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交通可达性和配套设施,提高外围区域利用率;加强湿地保护政策与知识的宣传教育,设计更多体验式、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严格规范游客行为,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增加垃圾管理和水质监测力度。
调查团队在反思过程中也注意到,雨天天气可能导致年轻群体样本缺失,造成年龄分布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此外,问卷设计中部分问题可能存在概念混淆情况,这些都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了改进方向。
此次调查不仅揭示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现状和参与意愿,也为成都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体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基础和积极潜力。(杨晨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