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江西工职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探寻红古绿交织的乡村振兴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3 11:21:1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责任编辑:

近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燃野菁菁”暑期实践团奔赴九江市修水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员们深入山口镇、漫江乡,行走于红色旧址、古韵街巷与绿色产业园之间,以青年视角观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专业所学赋能乡村发展,完成了一堂深刻的“行走中的思政课”。

红色铸魂:在革命热土上接受精神洗礼

修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和爆发地。实践团首日即走进山口镇华萼堂——秋收起义部队驻地旧址,在古朴建筑与珍贵史料中,重温革命岁月,坚定理想信念。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在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团队成员肃立于诗词墙前,齐声朗诵《西江月·秋收暴动》,感受烽火年代工农革命军的豪情壮志。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泛黄的历史照片,将大家带回到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在漫江乡萧克将军纪念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以少胜多的故事令成员动容。“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大无畏精神,直击心底,让我深刻体悟到何为‘初心’。”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姚苏玲在感悟中写道。

一次次驻足、一遍遍聆听,红色基因跨越时空,注入青年血脉。走访老党员、聆听奋斗史,更为成员们注入砥砺前行的初心力量。

古色润心:于千年文脉中传承文化薪火

修水不仅红得炽热,也古得深厚。这里是“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的故里,宋韵悠悠,文风鼎盛。

实践团走进双井村黄庭坚故里,在碑廊巷道之间寻觅传统文化的踪迹。成员们轻诵《松风阁诗》,临摹黄体行楷,体会“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的艺术境界。“苍劲的碑刻、千年的诗派传承,让我明晰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黄吉平说。

在漫江乡莫将纪念馆,成员们与一位宋代名臣“对话”。作为北宋礼部尚书,莫将不仅文采出众,更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出士大夫的担当,其事迹成为涵养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古老技艺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漫江乡蚕桑文化体验中心,队员们目睹一粒粒蚕茧经现代化设备缫丝、织造,化作柔软光亮的丝绸;在宁红茶非遗基地,他们体验从萎凋、揉捻到发酵、干燥的全流程,感受“茶香深处是匠心”。

古街、古祠、古艺……修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子们读懂“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绿色赋能:走进乡村产业振兴第一线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践团深入农业基地、工厂车间与数字园区,触摸乡村发展的强劲脉搏。

在山口镇鹌鹑养殖基地,科技赋能绿色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共赢;在辣椒酱工坊,“根佬脚”品牌创始人周林峰讲述了他如何从“妈妈的味道”里找到创业灵感,扎根乡土、打造品牌;在稻米加工厂,智能化设备确保每一粒米的优质安全。

最让人振奋的是修水模具数字产业园。机械臂精准作业、智能产线高效运转,传统模具制造插上数字化翅膀。“从课堂仿真到真实产线,这次参观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技术落地’。”智能制造学院王亚楠感叹道。

实践团还开展直播助农活动,成员们化身主播帮助村民直播带货,推介辣椒酱、豆腐乳、梅干菜等农特产,以实际行动助力“土特产”飞出乡村。

多元共治:倾听基层真实声音

最后一天,实践团分组开展社会调研,深入群众、干部、老党员、商户、农民家中,倾听他们对乡村发展的期待与困惑。

调研发现,乡镇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青壮年外流、产业规模有限、老龄化等挑战。基层干部干事热情高涨,留守村民热爱家乡,返乡青年与新型农民正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既看到了辉煌成就,也看到了需要接力破解的课题。”成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报告,为修水发展献计献策。

这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是一次沉浸式的国情教育,更是一场青春的淬炼。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修水的红、古、绿之间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与实践挑战。

活动虽已收官,但服务乡村的脚步不会停止。“燃野菁菁”实践团将带着修水人民的嘱托与期望,继续关注乡村、助力振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