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境的实践路径——以临沂市“四雁工程”为例

发布时间:2025-09-04 16:03:19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责任编辑: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坚持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深化实施以“头雁”“归雁”“鸿雁”和“雁阵”为主要内容的“四雁工程”,聚焦政策、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推动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健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头雁领航:破解“选留用”难题,强化引领核心

“头雁”指的是农村基层带头人。“头雁”聚焦解决“人难选、人难留、人难干”的问题,把最优秀的党员放到最关键的岗位。临沂各地在选拔“头雁”时,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全能型头雁,推动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融合,完善“选育管用”机制,坚持严准入、优培育、重使用的原则,筛选专业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干事能力强的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归雁回巢:打通“返乡堵点”,激活回流动能

“归雁”涵盖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的人才。“归雁”聚焦解决“意愿低、落地难、发展受限”的问题,旨在打通人才回乡的“最后一公里”,让返乡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临沂市通过出台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用地保障、项目补助等帮扶政策,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乡情联络、项目推介会等方式开展“靶向招引”,实现“项目与人”的精准匹配,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邀约”。

鸿雁助飞:破除“隐形壁垒”,释放本土活力

“鸿雁”是指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从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行业,或深耕乡村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的“土专家”“田秀才”。“鸿雁”聚焦解决“身份认同低、技能更新慢、作用发挥弱”的问题,旨在让本土的“土专家”“田秀才”被看见、被尊重、有价值。通过制定科学的乡土人才认定标准和程序,给予其官方认证和社会荣誉,能够使其从“隐形”变为“显形”并通过激励机制将本土人才与职称评定、项目资助、薪资待遇等挂钩,激发其持续贡献的内生动力。

雁阵齐飞:打破“单打壁垒”,形成协同合力

“雁阵”主要是指由“头雁”“归雁”“鸿雁”领办创办的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等实体经济组织。其核心是通过“头雁引领、鸿雁示范、归雁带动”,实现人才与经营主体的协同,形成集群效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雁阵”聚焦解决“主体孤立、产业链短、协同效应差”的问题,旨在将分散的人才和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形成集群合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遴选优秀的“头雁”、“归雁”、“鸿雁”创办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化产业链条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协同,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

展望:从“四雁齐飞”到“百业兴旺”

蒙山巍巍,沂水汤汤,蒙山沂水间,一群头雁振翅领航,万千归雁衔技还巢,鸿雁展翼示范,终成雁阵齐飞的壮阔气象——这不仅是人才生态的重构,更是一场乡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今天的沂蒙山区,不再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闭塞之地,而是一片群雁高飞、百舸争流的热土。“四雁工程”的实践深刻印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党,路径在改革。只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广袤乡村必将迎来更多欣欣向荣的发展新局。(安雪阳,齐鲁工业大学;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