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古村新芽”乡村振兴实践队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课题,奔赴淄博市高青县与周村区,对五个村庄展开实地调研。
首日,团队抵达高青县高城镇西关村。在乍启典先生孙女的陪同讲解下,队员们参观了乍启典故居,沉浸式感受这位艺术大家的创作生涯与社会贡献。随后,在与村主任窦法广的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村庄当前面临人才引进难、留用难以及资金短缺等现实挑战,也更加意识到推动青年返乡、赋能乡村发展的紧迫性。在考察“衮龙桥”“扳倒井”等文物遗迹时,队员们深感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独特魅力。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文化记忆,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成为队员们深入探讨的议题。
第二天上午,团队来到高青县青城镇文昌西街。当地以“青平古镇”为主题,围绕文昌阁规划建设了传统风貌商业街区,并通过“黄河大集”等项目推动文化、商业与旅游深度融合。队员们在走访中认识到,文化资源唯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当日下午,团队走访了全国文明村——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村支部书记司国营介绍,近年来村民依托天然湿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高青天鹅湖湿地公园,队员们亲身感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效,也更深刻体悟到良好生态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
最后一天,团队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疃村。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古建筑群的参观,队员们了解到该村自汉代建村、明清鼎盛至近代衰落的变迁史,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通过“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重新焕发的生机。李家疃的蜕变,让队员们对古村“保”与“用”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日下午,团队来到全国文明村——周村区南郊镇韩家窝村,了解该村在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和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成绩。实践队与村支部书记韩浩座谈,了解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和“集体承包+外包管理”的乡村文旅发展经验,学习“美在家庭”“美佳超市”行动及“行为积分+超市兑换+荣誉激励”的“韩家窝模式”。此次走访让队员们感受到“乡土化、灵活化、制度化、便民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村民共建共治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作用,体会到利用古村落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古村不“古”,创新使其长青;乡村不“衰”,文化让其永续。古村落作为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凭借深厚底蕴与创新精神,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实现“活”起来、“火”起来的目标,让“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中全面实现。
在这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们深入乡村,扎根乡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全方位调研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活化路径,剖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潜力。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既触摸到了古村深厚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文化赋能带来的蓬勃生机。团队成员表示,将立足调研所得、聚焦现实问题,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实现乡村振兴与个人成长的双向促进、同频共振,让青春在古村新生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光芒。(孙歌飞、魏宇宵、宋一诺、牟乐乐、杜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