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生育友好型单位建设与成效评估”课题研究组第二次生育友好访谈活动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媒体代表,多方共同围绕企业在推进生育友好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展开深入交流,并就进一步完善生育友好型单位评价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此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成为推动生育支持政策落地、实现政策效果的关键力量。单位既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主体,也是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核心纽带。为此,“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明天新美妈妈”公益项目资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生育友好型单位建设与成效评估”研究项目,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生育友好型单位评价体系,遴选一批典型案例与示范单位,总结企业在支持婚育与家庭发展方面的多元路径与创新实践,为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更精准、更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与数据支撑。
访谈活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的主持下召开。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海淀团区委、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代表参会并发言。
调研
会上,於嘉教授做了题为《生育友好型单位课题汇报》的主题分享。她首先指出,当前生育友好单位建设面临若干突出挑战,主要包括政策落地性不足、标准与实践缺乏统一、科学评估体系缺失等方面。通过对20多家代表性企事业单位的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她总结出当前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与创新亮点,并进一步指出核心难点:政策执行成本高、企业效益与生育支持难以有效平衡。
研究还发现,代际与观念差异加剧了职场与家庭的冲突,年轻员工具备新型婚育观念,却普遍面临工作家庭平衡难题。尽管部分企业尝试通过家庭日活动增强凝聚力,但年轻员工实际参与度有限,反映出措施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此外,当前福利制度仍明显向女性倾斜,男性育儿假及陪伴假支持不足,家庭责任分工难以实现均衡。
在实证方面,课题组通过线上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3000份18至50岁育龄女性的有效样本,聚焦于就业、生育、家庭支持及社会性别平等议题。初步数据显示,国企和私营企业母婴室覆盖率整体低于10%,资源分布不均,产假期间的收入保障与返岗稳定性存在显著差距。此外,收入水平、年假天数、工作时间及对家庭暴力的惩治力度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女性结婚意愿。公共设施缺位与职业保障不足,进一步增加了女性的生育成本,凸显出构建生育友好环境的紧迫性与现实挑战。
八家企业代表分享生育友好措施方法,共同达成企业生育友好共识
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八家企业代表分别就生育友好型单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当前挑战进行了经验分享。
各方从制度设计、福利支持、文化营造及资源保障等多角度,阐述了所在企业推动生育友好的具体举措与深入思考,并共同达成企业层面推进生育友好的共识,致力于为员工创造更具支持性的婚育环境。
多家企业在访谈活动中分享了对“生育友好”理念的实践与思考。企业普遍认为,提供生育支持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切实价值。不少企业也积极表达了提供生育友好型岗位的意愿。未来新美妈妈也会联合更多生育友好型单位网络,为全职妈妈提供更多灵活赋能、价值获得的途径。
在交流环节,企业代表们还围绕“生育友好企业协作网络”的建设需求与价值贡献展开了深入讨论。多家企业提出,期待在政策信息共享、标杆案例推广、企业能力培训及资源对接等方面形成常态化互助机制,以共同应对在推行生育友好措施中遇到的挑战。同时,各企业也纷纷表示,愿主动开放自身实践成果,参与行业标准共建,积极贡献在柔性办公、托育服务、父母育儿支持等方面的有效经验,推动形成更广泛的企业生育友好生态。
此外,为推动生育友好单位建设、挖掘青年婚育观和生育意愿,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靳永爱围绕《中国城市地区青年婚恋形势与政策应对》作主题分享。会议还设置了答记者问环节。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就当前生育支持措施落地中的难点、企业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男性职工育儿角色推动等热点问题,回应了媒体提问,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与创新潜力。在会议的总结与展望环节,各方代表一致同意,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生育友好单位评估指标体系,深化企事业单位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协作,共同构建支持婚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本次访谈活动汇聚多方智慧,为推进生育友好型单位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意义的可行路径,有望在传统的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之外,进一步激发用人单位这一关键主体的支持效能。后续,【新美妈妈】公益项目也将持续在社会倡导、单位赋能、个人支持三个维度发力,切实为育龄女性提供保障,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