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坐拥紫帽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区域条件独特,发展文体旅产业潜力巨大。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省级度假区标准,文体旅融合的深度、产业配套的完善度、服务管理的精细化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效能仍有提升空间。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体旅融合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紫帽镇党委于2025年启动实施党建引领文体旅“强基”行动,旨在通过系统性“强基固本”,探索一条以文体旅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奋力打造“泉州南门外重要门户、文体旅融合示范区、山水城和谐共生典范”。
建强红色先锋队,激发人才新动能
夯实治理根基。从机关、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精选22名党员骨干,组建复合型“红色文体旅推介队伍”,赋予其多重职责:策划者负责定期举办沙龙,策划项目、创新推广;宣传员负责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旅游资源与文化IP;招商员负责坚持“缺什么招什么”,精准对接沉浸式体验、高端民宿、特色餐饮等新业态;项目推手负责紧盯景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红色保障。
红色文体旅推介队伍。紫帽镇供图
构建发展闭环。队伍牵头制定清晰行动任务书与目标路线图,保障工作有的放矢,配套季度评估指标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工作靶向精准。通过“走出去”学习考察、“请进来”洽谈合作,全年力争招引爱乐休闲农庄等11个优质项目,与原有景区形成互补,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发挥党员作用。完善、挖掘、整合文体旅融合路线。串联起蔡其矫诗歌馆、郊野公园、紫帽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景点,策划“党建+”文体旅系列活动,如红色徒步、登高竞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采风体验、亲子露营等体验活动,由党员领办,引导广大党员在行动中争先锋、做表率,聚合党员、人才、资源、信息优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让党旗在服务一线高高飘扬,助推工作落实提档加速。
紫帽七夕多巴胺彩虹派对。紫帽镇供图
创新三区联创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构建模式内核。以党建为纽带,依托泉州市“三区联创”工作,首创“社区+景区+小区”联创的三区联动新模式。在镇党委统筹下,明确三方权责,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互嵌、功能互补。同时,推动邻近景区的品质小区开放共享空间,包括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小型休憩驿站等,完善“15分钟旅游服务圈”,提升游客便利度,增强小区活力。
拓展实践路径。村级党组织主动对接景区,优先雇佣周边居民参与景区管理、维护、服务,如保洁、安保、讲解,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探索由村级组织统一管理景区配套项目,丰富业态,共享收益。鼓励村级党组织牵头成立村级文旅公司,盘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景区配套经济,例如特色民宿集群、农产品展销、亲子农园。明确公司收益的部分用于村民分红,部分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再投资,实现“景区旺、集体强、村民富”的良性循环。
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如保洁。紫帽镇供图
支持人才创业。实施“文旅英才”计划,由党组织搭建平台,联系职业院校及龙头企业,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实用技能培训。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如免租金等补贴,加之落实资金、场地、培训,吸引大学生、乡贤等12名人才返乡创办生态农场、研学基地、文创工坊等,培育本土文旅主力军。
厚植文化脉络,赋能产业提质
深化与转化IP。持续擦亮“百心文化”品牌,全力打响“蔡其矫诗歌”名人IP。由镇党委主导,组建专业编委会,精心编纂出版《紫帽故事》系列丛书,包含《历代文选》《诗词赏读》《胜迹传说》《名人轶事》《诗魂蔡其矫》等丰富内容,系统梳理、生动呈现紫帽深厚文脉,为文旅融合注入灵魂。
创新价值闭环。创新提出并实践“以书养旅”模式,明确留存丛书销售100%的收益,专项用于文体旅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包括步道修缮、标识系统升级、小型文化设施添置等,形成“文化价值挖掘—产品转化—收益反哺—基础提升”的可持续闭环。
宣传《紫帽故事》系列丛书。紫帽镇供图
优化服务体系,夯实党建基础
构建智慧中枢。指挥调度中心。配备智能监控及专业团队,对全域安全态势的24小时动态监测、精准调度,实现安全风险“早发现、快处置”,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筑牢安全底线。建立多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将传统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控,使安全事件发现效率提升90%,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有效筑牢基层安全底线。
打造形象窗口。游客接待中心。优化空间布局,增设特色文化展示与休憩区。提供一站式咨询、票务、投诉处理等标准化+个性化服务。推行党员先锋岗、微笑服务标准,游客满意度目标提升至100%以上,较2024年提升10%,成为展示“醉美紫帽”形象的首要门户。
激活邻里纽带。服务咨询中心。深度融入紫帽镇“党建+”邻里中心体系,扎根社区、小区。建立常态化需求收集—反馈—优化机制,例如开展定期问卷调查、召开居民议事会等,主动对接游客与居民需求,及时反馈,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发展。提供本地生活、旅游信息、便民服务等,成为联系群众、服务游客、优化供给的“神经末梢”,全年收集并解决需求建议350条以上。(蔡晖、陈海洋、陈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