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以劳动为笔 以非遗为墨 宁波市奉化区绘就文化传承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10-17 21:53:47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责任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是镌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基因;劳动教育则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石,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如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关键在青少年,根基在教育。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总工会以“稚子牛”奉化少年劳动成长计划为依托,积极探索劳动与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热爱劳动、传承非遗的种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凝聚共识,构建劳动与非遗融合的协同体系

奉化区拥有红帮裁缝技艺、奉化布龙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非遗资源丰富。奉化区总工会积极联合当地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建立起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将劳动与非遗融合纳入区域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2024年,随着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成公示,“古琴艺术”“砖雕”等12个新项目及一批传承基地、传承人入选,进一步丰富了劳动与非遗融合的实践资源。

自 2019年“稚子牛”奉化少年劳动成长计划启动以来,奉化区总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区劳模工匠队伍中遴选 11名非遗工匠担任导师,这些导师不仅技艺精湛,更具备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同时,全区 11所幼儿园授牌“匠心基地”,打造劳动与非遗融合的实践阵地。“工匠驻校、基地生根”的模式,让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专业指导与校园教育的无缝对接。

创新实践,探索劳动与非遗融合的特色路径

在奉化区中园幼儿园物染体验工坊,宁波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总工会聘请的导师张剑峰指导孩子们进行蓝印花布刻板印染。“同学们,印染就像一场与布料的对话,每一次蘸色、每一刀雕刻,都是在传承先辈的智慧,也是在亲手创造劳动成果。”张剑峰一边示范,一边向孩子们讲解。孩子们围坐在工作台前,认真地模仿着,从调制染料、刻板设计到印染成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劳动的乐趣与创造的惊喜。当一块块蓝白相间的布料呈现眼前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这一刻,劳动的价值与非遗的魅力完美交融。

历经六年发展,“稚子牛”劳动成长计划已从单纯的劳动实践活动,发展成为劳动与非遗深度融合的综合性教育品牌。奉化区总工会联合奉化区教育局等部门,整合区内非遗传承基地、实践场所等各类资源,为校园提供从技艺教学到文化讲解、从劳动实践到成果展示的全链条服务。

在教学方式上,大力推行“劳动体验+非遗创作”模式。以蓝印花布制作课程为例,孩子们不仅要学习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要亲手参与从设计图案、刻板、染色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掌握了传统技艺,又通过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看着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将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变成精美的蓝印花布,我深刻感受到劳动与非遗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奉化区中园幼儿园相关负责老师说道。

为了让劳动与非遗的融合更贴近生活,奉化区总工会鼓励学校引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开展文创产品设计、非遗主题劳动实践等活动。学生们将蓝印花布图案应用到文具、服饰上,用红帮裁缝技艺制作创意服装,在劳动实践中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价值引领,培育兼具劳动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在11所“匠心基地”,奉化区总工会协同教育部门,深度融合奉化布龙、棠云纸艺、陶器制作等本土非遗元素,并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了适合非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趣味劳动游戏、简易非遗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此外,奉化区总工会还定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国家级非遗红帮裁缝第六代传承人、凤麓工匠王小方在讲座中分享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裁缝岗位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坚守与匠心的力量。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非遗展示、文化节表演等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播意识。

展望未来,开启劳动与非遗融合发展新征程

如今,随着匠心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奉化区总工会在劳动与非遗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目标清晰、步伐坚定。“我们将持续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提升非遗导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校教师掌握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奉化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奉化区总工会还将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劳动教育场景,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资源,让劳动与非遗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便捷高效。

从蓝印花布的蓝白相映到红帮裁缝的细密针脚,从千层饼的制作到奉化布龙的表演,非遗文化在我区校园的劳动实践中绽放出绚丽光彩。奉化区总工会以“稚子牛”奉化少年劳动成长计划为纽带,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紧密结合,不仅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培养出一批批兼具劳动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未来,奉化区总工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劳动与非遗融合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作出更大贡献。(沈晓萍、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