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和田县七年级学生穆开热木·依明尼牙孜与百名师生一起乘坐火车前往北京研学。这场为期11天的旅程,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看世界的梦想,更见证了新疆铁路部门31年如一日对口支援和田县的深厚情谊。从1994年至今,一条独具特色的“铁字号”产业链,持续为和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铁动力。
三十一年接力帮扶,助力贫困县实现华丽转身。1994年10月起,新疆铁路部门肩负起对口支援和田县的重任。31年间,158名优秀干部扎根扶贫一线,327个精准帮扶项目落地见效,投入的大量铁路帮扶资金如春雨般滋润推动当地发展,助力和田县实现从深度贫困县向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华丽蜕变。如今,铁路帮扶的12个村已于2020年全部脱贫,2024年村集体收入较2019年翻了一番多。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千百个家庭命运的彻底改变。
创新“铁字号”产业链,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铁字号”产业链的创新实践,是和田县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罕艾日克村,产业基地生产的红枣糕、核桃饼、牛奶馕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引进的金火车农业科技公司开发出40余种产品,让近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该基地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罕艾日克村一跃成为和田地区知名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424元。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铁路扶贫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出显著成效。
构建多元帮扶体系,拓宽致富途径。2024新疆铁路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通过铁路电商平台、站车帮销渠道、“列车巴扎”等创新形式,年直接采购农产品1356万元,帮助销售4120万元。7558次公益“慢火车”上设立的“列车巴扎”,不仅是一节特殊的车厢,更是一个流动的致富市场。2024年,南疆地区38位农户通过“流动巴扎”实现总收入超过80万元。90后小伙子艾麦提的花帽产品甚至远销至吉尔吉斯斯坦,见证了“交通+商业”融合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聚焦民生温情帮扶,筑牢乡村幸福根基。铁路帮扶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融入在民生改善的细节中。31年来,千余名南疆地区大学毕业生被招录,1200余名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成为现实;组织研学之旅、完善文化设施、开展技能培训,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天山雪莲”服务品牌的打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和“乡村振兴”列车的开行,无不体现着铁路部门服务民生的初心与担当。
铁轨延伸处,振兴花正开。一列列“慢火车”穿梭于天山南北,一声声吆喝回响在“列车巴扎”,一箱箱特色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共同构成新疆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画面。“铁字号”产业链铺就的乡村振兴“快车道”,不仅连接城乡,更串联起梦想与现实,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着更灿烂的未来踔厉前行。(张阳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