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赋能生活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异化为新型诈骗工具。近期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犯罪团伙已熟练运用 AI技术结合心理操控手段实施精准诈骗,为公众筑牢数字安全防线敲响了警钟。
警示案例——在家照镜子引来的“财富危机”
上海市民陈阿婆(化名)在家中接到一通自称“银联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名下理财账户存在“利率调整风险”,需立即“升级账户保住高收益”。慌乱中,陈阿婆按照对方指引,下载了所谓的“安全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镜子完成“人脸识别验证”。
当日,银行监测到陈阿婆账户异常:其定期存款分 4次转为活期,并试图向境外陌生账户转账累计近 400万元。由于无法联系到本人,银行果断报警。警方及时介入后发现,陈阿婆手机已被植入 4个涉诈软件,其中 2个程序通过“通话转移”功能拦截了银行短信通知,骗子则利用远程获取的人脸识别信息绕过支付验证,企图转移资金。
万幸的是,经银行和警方联动处置,陈阿婆的银行卡被紧急挂失,剩余 380万元存款成功冻结,为陈阿婆挽回了损失。
案例分析——诈骗手法拆解
身份伪造与焦虑操控
骗子冒充银联、银行等权威机构,利用老年人对金融政策的认知差,以“账户异常”“利率调整”等话术制造恐慌,瓦解受害人理性判断。
技术滥用与信息劫持
AI人脸识别伪造:诱导受害人“照镜子”完成人脸采集,通过 AI技术截取动态图像绕过活体检测,伪造身份验证;
通信链路拦截:植入木马软件阻断短信、转移通话,切断受害人与外界的信息交互,隐蔽实施资金转移。
中荷人寿温馨提示——三步防御策略
身份核验双保险
对自称“官方客服”的来电,通过银行官网、官方 APP独立渠道二次核实,拒点陌生链接、拒回未知号码,警惕“限时转账”“私下办理”等话术。
生物信息严管控
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特征属最高安全认证,严禁向陌生场景暴露(如“镜中人脸采集”“不明二维码扫描”);定期关闭手机非必要的“摄像头 /麦克风”权限,阻断恶意软件数据窃取。
AI技术本为赋能生活的工具,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犯罪手段。面对“远程人脸识别”“私密信息传输”等高危场景,我们需时刻坚守“不轻信、不盲从、多验证”原则。中荷人寿始邀您共筑“技术防御 +意识警觉”的双重安全防线,守护您数字时代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