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渔”你同行先锋队循着历史脉络与精神坐标,先后走进通海垦牧公司旧址与张謇故居纪念馆,以实地研学为笔,为“乡村振兴与旅游业相结合,赋能与时代”的实践主题厚植底蕴、锚定方向。
团队首先来到通海垦牧公司旧址,这里曾是清末状元张謇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公司。青砖白墙间,砖石瓦砾诉说着近代实业兴邦的拓荒故事。队员们驻足于当年的垦殖规划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着盐场、农田、港口的泛黄线条,通过思考了解到了正是这种“以工辅农、以商兴村”的早期探索,为今日“渔旅融合”提供了历史镜鉴。“从单一捕捞到‘渔+游+产’的产业链延伸,恰是对当年垦牧精神中‘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理念的当代诠释。”队员们在交流中感慨,通海垦牧公司留下的不仅是实业遗址,更是一套“立足资源、盘活存量”的乡村振兴方法论。
团队成员合影
次日,团队来到张謇故居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纪念馆内,“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匾额熠熠生辉。在记载着张謇创办农校、改良棉种的展柜前,队员们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他当年推动的“农桑+教育”模式,让当地农户收入三年间增长近三成。“这与我们如今探索的‘渔旅+研学’何其相似!”一位队员的发现引发共鸣——张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文化传承”的理念,恰是乡村振兴中“精神内核”的关键所在。纪念馆内,那封张謇写给友人的信中“村落有魂,产业方能扎根”的字句,被队员们郑重记入实践笔记。
两日研学,从实业拓荒的实践样本到精神旗帜的思想溯源,“渔”旅同行先锋队逐渐清晰:乡村振兴与旅游业的结合,从来不是简单的“景点叠加”,而是要盘活本土资源禀赋;要如张謇所践行的,注入文化精神内核。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言:“渔旅共同振兴,既要让游客看见水乡风光,更要让他们读懂乡村的魂。”
此次研学为小队的社会实践注入了双重力量:通海垦牧的实业探索提供了“如何做”的路径参考,张謇精神则解答了“为何而做”的初心命题。带着这份底蕴与内核,队员们将继续深入乡村一线,让文旅赋能的实践更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王韵嘉、夏澜萌、谭雅方、姚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