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060”“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革命席卷而来之时,新一代电力人需要交出怎样的“青春答卷”、需要锤炼何种核心素养?为了探寻这份答案,上海电力大学“电力之光・足迹传承”调研队正式启动,于近期先后奔赴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和贵州五省市,追踪访谈数位电力行业关键岗位的校友,从他们的成长路径和职业发展轨迹中,找到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答案。
筑牢根基:专业知识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从对不同地域、不同从业年限、不同岗位类型的校友群体访谈中,调研队发现一个电力前辈们的经验共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是职业生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参观吴泾二厂时,大家真切体会到:学好书本知识才是理解这些庞然大物般的精密设备,判断其复杂运行状况的必修功课;曾经课堂上的每次剖析,都是未来从容应对挑战的预习。在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一线工作二十余年的吴彬学长对此深有感触,历经集控运行岗前学习,化学分场运行值班员,辅控中心化学主值等一线岗位磨砺的他反复强调,“理论知识的厚度决定了职业发展的高度。”
职业道路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打牢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了解设备、分析数据、排查故障的起点,是藏在工具箱里的“隐形扳手”。“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保证操作精准的前提。”吴泾二厂设备管理部陈元亮经理告诉我们,学校的专业课成绩是入职的基础门槛,他告诫学弟学妹要珍惜大学宝贵的学习时光。
协同共进:沟通能力是融合团队的“无形桥梁”
高度协同的电力生产体系中,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配合,沟通能力决定了工作的成效。作为化学运行大班长,吴彬学长强调,“每个人都是在和团队工作,大家沟通得越顺畅,工作起来就越顺心,也就越高效。”沟通能力是连接岗位、凝聚目标的核心纽带。从基层岗位到技术专员,2011届学姐傅小芳已是安徽淮南洛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料质检科技术岗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她个人发展的秘诀就是练就高效地沟通技巧,向团队和领导清晰地传达意图,让专业的思考建议真正落地,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推进工作,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团队。
培养开放心态、换位思考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是电力新人的必修功课。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两位校友为此给出了方法,蔡金辉学长鼓励我们多参加学生会等工作,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李燕学姐建议大家多尝试参加校园社团、辩论赛、志愿者等活动,这些都是锻炼这项“软实力”的舞台。
拓界成长:终身学习是拥抱变革的“通行证”
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今时代,知识的“保质期”不断缩短。身处转型浪潮中的电力行业,终身学习与不断拓展已成为从业者应对挑战的核心竞争力。上海青浦区人大常委,95届校友张宏洲主任的职业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从规划工程师到经济师,再到考取基金从业资格证,离职后自学成为公职律师。不断地跨领域探索学习,让他获得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强的综合能力。他认为“任何专业都在发展,电力行业变化尤为明显。”在吴泾二厂,队员们就亲眼见证了“云、大、物、智、移”等前沿新技术与传统电厂的深度融合。
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行业升级,智能巡检、AI电网调度等领域亟需“电力+AI”的复合能力。吴泾二厂党群工作部主任,陈华学长指出,电力学子不能局限于单一专业,要善于利用辅修、实习等机会拓展学习边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能源转型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跟上节奏,引领变革。
锐意求新:创新能力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动力。实地参观比任何课堂都更能点燃我们对“绿色使命”的激情。当听到石洞口第一电厂用新建的2台65万千瓦高效机组,替代4台32.5万千瓦老机组,实现了“等容量替换”;当了解到曾经过度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欧罗仓”,如今已是融合了5G和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标杆时,队员们更加明白,正是这些创新在为人们提供更清洁、更稳定的能源保障。吴彬学长说,“工作现场的很多设备和流程都有优化的空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设备运行得更节能、更高效,这也是电力行业持续焕发活力的重要源泉。”
“实现碳中和任重道远,能源行业的变革尤其需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国能天津公司燃料专责的学长李纬的话语,以及当时看到的电厂发电效率持续提升、碳排放不断下降的报表数据,都是对绿色使命的有力回应,这也激励着我们必须将创新思维融入学习和工作中,为这场深刻的能源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绿色答卷
这个夏天,上海电力大学调研队成员们用专业素养绘制校友职业发展图谱。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当新一代电力人以这四大素养为笔,以绿色使命为墨,就能在“双碳”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让每一度电照亮山河,让每一次技术突破推动转型,用青春力量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电力根基,这便是电力新人无愧于时代的使命担当。(赵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