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的“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要求及《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相关部署,近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副院长张琳教授带领下,以“甜茶先锋,科技赋能,深耕乡村助农振兴”为主题,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进行走访,全面调研甜茶产业链中的研发与应用等关键环节,系统了解当前甜茶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存在难题。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甜茶产业发展升级。
实践团与张琳教授在林科大神农楼前合影
寻味茶香——甜茶文化溯渊源
在芷江侗乡的青山绿水间,实践团循着茶香开启了一场文化溯源之旅。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芷江镇开展调研,实践团了解到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其中甜茶(一种天然甜味植物茶饮)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芷江甜茶作为侗族传统饮品,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独特的木姜叶柯原料蕴含着侗家人的生活智慧。
实践团成员深入茶园,细致观察甜茶的生长环境,记录下土壤、气候等关键因素。通过在“甜茶园里”与茶农们的深入交流,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到甜茶种植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为后续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交谈中,实践团分析出“甜茶”产品受限于加工技术、品牌推广和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通过科技赋能助力甜茶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
实践团调研甜茶历史与发展
撷翠采青——甜茶采摘初体验
在甜茶负责人的指导下,实践团学习辨认甜茶最佳采摘部位——严格遵循“一芽二叶”的黄金准则。指尖轻捻间,翠绿的嫩芽落入篓中,实践团亲身体验到"斤茶万芽"的艰辛。在采摘间隙,团队成员品尝了刚摘下的新鲜甜茶叶,新采的甜茶叶片入口清甜,独特的草木香在唇齿间流转,这种原生态的味觉体验让大家对甜茶的天然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采摘过后,针对茶农们反映的品种、采摘时期和加工方式等问题,实践团与张琳老师商议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案。
实践团带着专业的采样工具,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甜茶进行采摘,采后即时烘干,快速降低甜茶叶片水分含量,抑制酶的活性,减缓生物化学反应,从而锁住所需的三叶苷、根皮苷等活性成分,减少其在采摘后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每一份样品都被精心编号、封装,确保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加工中保留其功能特性奠定基础。汗水浸透的衣衫记录着劳动实践的真谛:唯有躬身入局,方能真正读懂土地的语言。
实践团跟随负责人采摘甜茶
匠心造物——甜茶工艺与产业观览
走进现代化加工车间,团队成员参观了甜茶加工的相关仪器,如旋转烘干机、自动炒茶机、茶叶揉捻机等。实践团学习了从“摊晾、杀青、揉捻、烘干”的工艺流程,重点记录了自动炒茶机的温度控制参数与揉捻机的力度调节要点。在技术员的讲解中,实践团了解到每个设备参数设置都与最终产品的活性成分保留息息相关。通过对比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甜茶中的活性成分差异,经过后续数据比对和分析,团队发现,不同品种的甜茶在三叶苷和根皮苷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同一品种的甜茶在不同生长时期,这两种成分的含量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
这一研究成果能够清晰地指引甜茶加工企业根据不同品种甜茶的成分特点,判断其加工适用性;同时,也为企业根据甜茶的生长时期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甜茶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甜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活动最后实践团还参观了木姜叶柯展览馆,共同深入了解甜茶的生产标准与销售。
实践团参观木姜叶柯展览馆
归程的行囊里,满载着沉甸甸的实践成果与思考。此次对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实践团不仅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成功实现了将科技与产业结合,解决了原本产业中出现的难题,真正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相信,这片茶香萦绕的土地,正孕育着传统产业破茧成蝶的新希望。(张琳、司豫宁、彭琼、尹玉程、刘俊梅、周洁)
实践团与芷江甜茶负责人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