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以“关注视障群体,共探社会融合”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从与视障个体倾心对话,到深入调研盲道设施,再到积极组织志愿行动,团队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探索,为深入理解视障群体需求、推动社会包容发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对话视障者:聆听“无光世界”的多元心声
实践团先后与盲人女孩、盲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解锁视障群体生活的多元图景。在交流中,盲人女孩娓娓道来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迁。曾经,她主要依靠盲文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有限。而如今,随着手机读屏软件的出现,她得以突破信息壁垒,海量的资讯通过声音涌入她的世界。再到后来,电脑也成为了她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辅助她完成答题、撰写论文等任务。数字工具的发展,逐步拓宽了视障者成长和探索的路径。但她也不无遗憾地表示:“科技让我们能更平等地触摸世界,可外界对我们的认知,仍常常停留在‘需要被照顾’的刻板标签里。”盲人工作人员则更多聚焦于社会态度与出行困境,他言辞恳切地强调视障群体对“平等目光”的深切渴望:“我们能独立地完成通勤、工作等日常事务,也期待被当作普通人去交流,而不是被特殊化对待。”
此外,对话还延伸到致盲因素的探讨上,诸如新冠引发的急性脑炎、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等疾病,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致盲诱因。而在中国,超 8000万视障群体规模的背后,是盲道设施不完善、公共出行支持不足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和盲人女孩之间的采访互动
和盲人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
实地探盲道:小设施映照大民生短板
为了更直观地感知视障者的出行环境,团队精心开展了盲道情况专项调研。在走访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他们发现盲道“失序”的问题频频出现。部分路段的盲道被电瓶车、共享单车随意占用,原本为视障者铺设的“安全通道”沦为了普通的“停车带”;部分盲道地砖破损、衔接错位,对于依赖盲道出行的视障者而言,这些破损之处就如同隐藏的“障碍陷阱”,充满了危险;更有甚者,一些盲道标识与实际指引严重脱节,让视障者在出行时“摸不着方向”,陷入迷茫。
这些看似细微的设施问题,实则构成了视障者出行的“隐形荆棘”,深刻折射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维护的滞后。这也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改善视障群体的生活,必须从补齐“出行最后一米”的短板做起。
志愿在行动:以青春之力守护“安全通道”
针对盲道被占用的乱象,实践团迅速发起了“清理盲道,点亮出行”志愿活动。活动现场,成员们分工明确、协作有序。有的成员耐心地挪移占道车辆、仔细清理堆积杂物,一丝不苟地为盲道“清场”,力求恢复盲道的畅通;有的成员则手持精心制作的宣传单,热情地向周边商户、市民普及盲道的重要功能与保护意义,呼吁大家“给视障者让出安全路”。一位参与志愿活动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清理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障碍,更是在传递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带动更多人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视障群体感受到更多的善意。”
在这一系列实践中,团队巧妙地跳出了“按日记录”的单一框架,立足视障群体生活的全周期,将个体故事、设施现状与社会行动有机串联起来,力求呈现出实践的深度与温度。从聆听视障者对平等与发展的迫切诉求,到直面盲道设施存在的现实痛点,再到以志愿行动撬动公众意识,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着一个核心信念:视障群体的社会融合,既需要个体自身的不懈努力、科技的持续赋能,更离不开社会环境全方位的包容与支持。
此次实践,不仅是广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议题的生动写照,更是他们以青春视角,唤起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视障群体平等权益关注的有力尝试。正如团队指导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看见视障群体需求’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让‘推动融合发展’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展望未来,团队也将持续跟进相关调研,为进一步优化视障群体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包容发展贡献更多富有创意的青春智慧。(谈凯辉、谈凯辉、孙箫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