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统计表刚报上去,又说格式不对,表头要加粗、数字要右对齐,连备注字体都得统一宋体小四。”明明核心数据没变化,却要为格式细节反复折腾,从下午改到深夜。为基层减负多年来在各方面有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改报表”“调格式”这类内耗仍未停歇,究其原因,是三层病灶未除。
表层是“合规焦虑”在作祟。部分上级部门把“格式标准”当“工作规范”,觉得报表做得越精致、细节抠得越细,就越能体现工作严谨。于是,报表标题要居中、行间距要固定、盖章位置不能偏,哪怕数据准确无误,格式差一点都要打回重改,导致基层不得不把精力耗在“表面功夫”上。
中层是“不信任”的管控在加码。不放心基层数据的真实性,就用繁琐格式“设关卡”,不会抓数据背后的问题,就靠“查格式、看排版”判断工作态度。比如村里统计农田面积,既要填电子表、又要手写签字表,还要附地块照片标注,干部们白天丈量土地,晚上熬夜调报表格式,真正办实事的精力被分解了。
底层是“重形轻质”的逻辑在扎根。报表格式对不对、排版美不美成了硬指标,可数据是否反映真实情况、能否为决策提供参考,这些核心价值却常被忽视。就像有的普查工作,为了报表“整齐好看”,强行让基层凑整填报数据,导致统计结果失真,这般“为表而表”,背离了工作的初衷。
破局之道,在于让减负真正“减到点上”。要果断“砍冗余”,让基层把时间花在数据核实上,而非格式修改;要主动“松绑”,允许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报表,少些“一刀切”的指令,把评价重点从“报表美”转向“数据实”;要优化“流程”,推动报表系统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填报、反复修改,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一份报表的修改小事,却照见基层减负的大问题。只有打破“格式枷锁”,回归“数据本质”,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把功夫用在办实事、解难题上,让减负真正见实效。(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