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医学院赴开封“探寻古艺寻真意,守护遗风守匠心”非遗实践团于近期奔赴河南省开封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崇德载道传非遗精粹,汴地凝心谱文化新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首站,实践团来到大宋皮影博物馆。刚踏入博物馆,实践团就被这里各式各样的皮影所吸引。在参观过程中,第五代非遗皮影传承人兼大宋皮影博物馆馆长赵泓铭先生向实践团讲述皮影的起源、发展和制作过程。讲解过程中,赵泓铭特别强调:“皮影制作需经过选皮、雕刻、上色、缀结等二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丝毫马虎,都需要认真严谨地对待。”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实践团的每一位队员,使队员们领悟到了皮影制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与此同时,成员们注意到,展柜里一件《穆桂英挂帅》皮影的铠甲纹路精细到毫米级别,盔甲上的每一片甲叶都能灵活转动,生动展现了传统皮影工艺的精湛技艺。
(供图:王溪灿)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天义德木版年画艺术馆,第四代传承人张廷旭向成员们展示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制作技艺。在充满墨香的工作坊里,陈列着数十块历经百年的梨木雕版,其中一块《门神秦琼》的雕版虽经岁月洗礼,人物衣纹的每一道线条依然清晰可辨。张廷旭手持特制刻刀现场演示雕版技艺:“一块40厘米见方的梨木板,需要雕刻上万刀才能完成,最细的线条不足1毫米。”艺术馆的展墙上,从清代传统年画到现代创新作品完整呈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脉络。
随后,实践团又来到朱仙镇居委会,采访当地居民。其中,老年居民表示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一些年轻人则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将木版年画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制作带有木版年画元素的手机壳、钥匙链等产品,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供图:卢蒙)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位于开封市祥符区的晨光小学,开展了主题为“薪火相传润童心,非遗项目校园行”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知识讲解、知识问答与皮影制作手工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现场,实践队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生动的沉浸式文化课堂。实践队员通过孩子们熟悉的《葫芦娃》和《孙悟空》等动画片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很多都借鉴了皮影戏的艺术特点,这一种讲解方式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在手工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皮影制作、香囊香料配置等。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完成作品时的灿烂笑容,展现出非遗项目独特的吸引力。
(供图:张淼)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更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豫北医学院崇德书院:高慧欣、王一楠、罗鑫萍、王溪灿、张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