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热门资讯 >

父母“说话不算数”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2-07-11 13:27:57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陈若葵 责任编辑:代洪亮
分享到:

查显示,在12种“最不满意父母的行为”中,“说话不算数”是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的父母行为。一些家长习惯于以许诺的方式激励孩子,但许诺什么,怎么兑现或能否兑现,父母在做出决定前一定心中有数、量力而行。

前不久,“常州女孩当街殴打亲生母亲”的新闻冲上热搜。从网传视频中我们看到,妈妈答应给女孩买新手机,为此女孩攒了4000元,妈妈出资2000元。但到手机店门口,妈妈反悔,意欲修理旧手机后继续用,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埋怨女儿不懂事,不体谅自己,希望孩子交出4000元。买不成手机、损失积蓄,还要遭受路人的道德谴责,女孩情绪瞬间崩溃。

另据媒体报道,去年4月,浙江温州两个5年级小姑娘相约爬上小区4楼的雨棚顶,打算跳楼。起因是,两女孩期中考试成绩优异,父母答应带她们到对方家里玩。小女孩满怀期待地盼到了约定的日子,两人的父母却双双爽约。孩子对父母的“说话不算数”失望、气愤,产生了一起了结生命的想法。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一些家长为了规范孩子的某些行为、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随意答应孩子的要求或轻易许诺他们一些好处,如“放暑假,就带你到海边玩!”“写完作业,就可以自由活动!”“你考到年级前十名,爸爸就给你买乐高!”然而,当孩子竭尽努力做到了,家长却出尔反尔,找出各种理由不履行约定或变相减少兑现,令孩子大失所望,情绪崩溃,甚至产生过激的举动。

权威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四年级和初二年级学生中,“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长不良表现排行榜榜首,其中初二学生家长这一行为占比达到63.7%。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2种“最不满意父母的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比43.6%,是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的父母行为。

这些数据暴露出家庭教育中哪些隐忧,父母的言而无信,社会学家林·扎克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都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从家长的出尔反尔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有样学样不讲诚信

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依照家长的言行,有样学样,如果家长把说话不算数视为理所当然,孩子在不愿兑现诺言时,也会理直气壮地出尔反尔。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为了达到近期目的或实现眼前利益随口许诺,但并不打算兑现,对自己的许诺不负责任,对身边的人不讲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言而无信,让孩子觉得糊弄他人,甚至说谎也没什么,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身教式撒谎”,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谎话连篇”,缺乏责任感,影响其性格和品质。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也会时常失信于人,处处碰壁,难以立足于社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社会交往。

透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电视剧《少年派》中的林妙妙,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妈妈大发脾气,为了激励她学习,爸爸许诺如果下次考好,就给她1000元进步奖。然而,妙妙果真有了很大的进步,妈妈却将奖金压缩为100元。在妙妙内心,奖金被压缩了10倍,父母对自己的肯定也被压缩了10倍。

相信不少孩子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努力着,不仅为了父母的奖励,也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爸妈说一套做一套,开出的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不仅违背了亲子约定,也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空欢喜一场。这样的激励方式,让孩子感觉很不公平,其效果会迅速递减,且父母也将迅速透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额度”,曾经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的威信也于一再失约中降低,难以赢得孩子的尊重,从而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连接,亲子之间越来越疏远,正如《道德经》所言:“轻诺必寡信。”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越来越叛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也更加困难,直至束手无策。

家长如何做出应对与承诺

承诺要恰当适度

家长做出承诺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而非将一个自己难以兑现或不愿兑现的承诺,特别是金钱等物质奖励当诱饵,诱惑孩子。因此,最好以精神奖励或精神内核丰富的方式奖励,激励其向上向善。因为,一味地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养成遇事讨价还价的习气,直至家长难以满足,孩子也失去进取的动力。

因此,许诺什么,怎么兑现或能否兑现,父母在做出决定前一定心中有数、量力而行。因为父母一旦对孩子做出承诺,就意味着双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都必须遵守,父母不能以道德绑架、提高标准的方式拒绝兑现,避免孩子受伤。

接纳情绪不等于完全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提出无理的、家长难以达到的,或者家长认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要求,对此,有理由拒绝。不过,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需要接受孩子的愿望不被满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而不是接受孩子的要求本身。当孩子抱怨、发脾气时,父母要耐心听他诉说、了解他的想法、与之共情,并表示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而后娓娓解释孩子无理要求背后隐藏的潜在问题,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当然,可以与孩子共同商讨一个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孩子能在父母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拒绝的是事情本身,而非不爱自己。

无法兑现承诺真诚道歉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父母不能兑现承诺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此,一定要给予孩子一个正当的理由。比如受疫情、气候等不可抗外力的影响,无法实现外出旅游的承诺,父母就需要第一时间让孩子明白不能履行承诺的真正原因。只要父母能解释清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比如延期或替换其他孩子愿意接受的活动,就能妥善解决兑现承诺的问题,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当然,如果是因为家长当初情急之下考虑不周、随口应允而后不能满足孩子的,家长应放下面子,诚心道歉,解释缘由,表明错在自己。父母真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既表达了对孩子的亏欠,也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重视许诺,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在意、爱和尊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而对于自己的“爽约”,父母最好想办法弥补,让孩子深悟“一诺千金”的含义,发自内心地信赖父母。(陈若葵)

中国网母婴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专注于广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婴的身心健康,宣传育婴行业的最新咨询和动态,科普权威的孕婴知识,促进母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纠察热线:010-88828222
投稿邮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