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为孩子的怕输、争强好胜而苦恼。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合理的好胜是正常和健康的。
孩子两岁后自我意识萌芽,但又缺乏对自己和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会产生“我”是最棒的,“我”需要得到认可,“我”需要得到关注等想法。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先有“自我”,再实现“去自我”的道路。
适度的好胜不仅正常而且有益,但如果孩子过于好胜而输不起,或者影响社交,那就需要家长注意了。
面对孩子出现“输不起”的状况,家长要追根溯源,孩子有强烈的想赢的心理需求,很可能是内心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孩子早期的自我评价大多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生活中经常被忽视、被否定、被比较、被贴上各种标签等,孩子就容易产生特别想赢的欲望。缺少自我价值认可的孩子或表现为自卑胆怯,或表现为想赢怕输。因为孩子的成长经历让他知道,自己只有好、只有赢,才能被喜欢、被认可,才能受到关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类孩子。
表达爱让孩子享受“赢”的感觉
孩子宣布他第一,是在寻求关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允许他感觉好,但是,让孩子感觉好和过度吹捧是两件事,避免“宝贝是天才,你最聪明了”这样的评价。
我们可以用肢体行为作为奖励,比如,说“啊,宝贝是第一个坐在餐桌边上的,那就让妈妈亲三下。”而当孩子因为自己第一而“贬低”他人,比如,“我是第一个,爸爸没我棒。”妈妈可以亲孩子三下后说,“那我们接下来要亲第二名,嗯,亲爸爸两下。”这样的互动其实就淡化了“比较”的意识,任何人都有奖励。
为什么要用肢体语言?因为父母的肢体语言其实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好胜心过强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自己重视的人的爱。这样的肢体奖励可以扩展到拥抱,或者抱起来绕圈等等。
总之,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爱,让孩子开怀笑,这会帮助他们内心充盈,从而降低通过争第一来寻求认可的心理渴望。
平静陪伴让孩子发泄“输”的情绪
好胜的孩子只要可能会输,就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大哭大闹、拒绝沟通讲道理。而这时很多父母容易陷入误区:要么放弃原则满足孩子,要么教训孩子,希望他有平常心。其实,这时最该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所谓接纳,就是平静陪伴在孩子身边,“我知道你没得到第一很难过”“我知道你想第一个去玩滑梯,但我们需要等待,我知道这很难”……这时大部分孩子都想挣脱我们,说“妈妈你走”,甚至开始打我们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孩子的这些反应表达了他内心的恐慌。我们要做的是陪伴他穿越这份慌乱,但不去压抑他的情绪或者帮助他解决。我们可以继续平静地抱着他,让他哭泣,让他挣扎。由于被接纳,慢慢地,孩子的哭声会变小,人也渐渐平静下来。之后,孩子还会出现因为争强好胜而气急败坏的情况,如果我们可以始终这样接纳他,慢慢地,他就会从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接纳中得到爱的养分,学会和内心的这份恐慌和解。
比“我爱你”更有意义的四个字是“我陪着你”。
(作者系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