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静物,墙面是缄默的。但是,在中国教育的发源地——济宁,只有你认真聆听,有许许多多学校的许许多多的墙面,似乎都在说着话——应用各自的语言,倾诉各自的心声,说着各自的话题。
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回民中心小学校园内,就有这样一面“说话”的墙。
我作为一名文教记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拜访该校,便有幸能够听到它的话语、它的声音。
这是文化的声音。在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的围墙下,校长沙军给记者介绍,当下学校的墙面,主要是东西北三面,长度约246米,“物尽其材”利用,“量体裁衣”制作,形成了三面“文化墙”,分“运河文化”、“越河文化”、“民俗文化”、“校史文化”等版块,共141幅照片和图画,直观真实、生动鲜活地展现了自元代以来济宁运河(包括越河)的兴衰变迁和学校发展的人文历史。
这是教育的声音。普育回民中心小学把创建文化墙当做教职员工提升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一件大事。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请教专家,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大面积收集文化资料,夯实了打造文化墙的基础,从而让矗立的文化墙,成为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一个直观的“资料库”,一所打开的“阅览室”。老师们根据文化墙的内容,可创设开发新课程,讲授济宁地域文化、红色历史、运河史、越河史、济宁民俗史,以增强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这是历史的声音。济宁素称“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有“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之美誉,在璀璨的运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回民中心小学坐落在古运河济宁段(越河北岸),地处回汉交融商贾云集的越河北路,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区属中心小学,也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小学。 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成立了济宁市的第一个支部——城关第一支部,从而成为当时我地下党活动的据点。学校文化墙正是发掘古运河、越河和学校文化历史精神基因而建,对弘扬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我市教育的新风新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这时未来的声音。在这里,学校师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济宁城区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天覆地巨大变化。一张张老照片,既是历史、建筑、民俗、艺术的再现,又是历史课、语文课、思政课、艺术课的生动教材,也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及社团活动的绝佳基地。
文化的魅力就是如此巨大,学校文化墙建好之后,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吸引来一批又一批校外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学习参观。他们驻足流连,深情凝视,无不被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惊叹,在原本“狭小”而“局促”的空间里,居然深蕴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
笔者曾经到过国内外的一些名校,专门去聆听它们各自的墙语。在北大我听到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清华我听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复旦大学我听到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在中国人民大学我听到了——实事求是;在南开大学我听到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在哥伦比亚大学我听了——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在哈佛大学我听到了——真理;在麻省理工我听到了——手脑并用,创造世界;在山东新英才我听到了——表里光明,知行合一;在济宁高职校我听到了——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我听到了——融合、创新、担当。今天,我在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回民中心小学,我听到的中心话题是: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一个家庭收获教育的成果。
寻着这种声音而来,我看到了一幕幕生动的教育教学画面,正在在这面墙下精彩演绎。近年来,该校根据校情构建了普育文化建设框架,设计一系列普育文化标志符号;带领全体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每人每天书写一句古诗粉笔字,张榜展示,教师书写水平提高突飞猛进;聘请多名省内外知名书法家书写校名、三风一训;进行师生养成教育培训,抓习惯养成,营造文明高雅的学习氛围开启了教学改革序幕;邀请彭兴奎教授定期来校听课指导举办讲座,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指导;与济南历下区盛景小学、南池小学、埝口小学、安居二中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交流,赴微山夏镇一中西校学习交流单元备课;设计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投入3万多本图书入班级,进行图书漂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邀请著名书法家进校园,聘请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曹树佳进行硬笔书法讲座,聘请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给学生上书法课,让书法艺术融入校园;邀请张作昌、何岱新、宁青、马彪等文化名家或文化工作者来校讲中西文化发展史和运河文化;为乔羽举办95大寿网上文艺节目;创办了查拳、鲁班工坊、刺绣、书画等20多个社团,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与区妇联、越河街道、亚龙书城联合打造“阅未来”名师公益课堂,每月一期,让老师给孩子们讲书,督促教师大量阅读;与济宁一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乔羽艺术馆联合举办“庆国庆、颂祖国”师生诗文朗诵比赛……笔者还发现,在普育回民小学的迎门壁上,镌刻着该校的校魂:“普育群英,荟萃回汉”,八个虬劲有力的大字,由吕建德先生书写,也成为学校的一处文化景点。毫无疑问,学校“用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让“学校精神”点燃优质教育的火把,就是最为有效的聚魂凝魂强魂壮魂之策,而在当下,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正在推进着的一系列务实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则是学校聚魂凝魂强魂壮魂之行。
山东省济宁市普育小学的“墙面语言”所讲述的,正是该校正发生着的精彩的“校园故事”。
作者简介:
刘利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第二批文化名家,孔子奖章教育奖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济宁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济宁日报》原教科文部主编、“刘利民访名校”栏目主笔/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