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共青城市甘露镇立足“城乡融合、产城相依、要素齐备、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聚焦项目强基、产业赋能、功能提质、治理增效四大关键,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奋力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甘露答卷”。
推进基础设施融合,打牢城乡一体的“根基”
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棋”。甘露镇坚持“全域统筹、整体规划、系统实施”,聚焦群众关切、紧扣发展需求,推动基础设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完成村组主干道“白改黑”32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柏油路、路路亮太阳能灯”,群众出行安心无忧。新建生态停车场3处,增设智能充电桩60余个,新能源汽车驶入寻常农家院。建成高标准农田2200亩,实施沟渠清淤、山塘修缮、涵洞整治等工程30余个,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成为常态。全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推行“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实现全镇居民“共饮一江水”。
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微改造”,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打造小游园、小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40余处,助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建立“季度集中整治+网格日常管护”长效治理模式,推动环卫保洁全域覆盖、网格管理精细到户、问题发现即时响应,实现人居环境从“突击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村庄面貌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如今的甘露,路平灯亮、水清岸绿、村景相融,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城乡边界在点滴改善中悄然消融。
推进公共服务融合,补齐民生供给的“短板”
城乡差距,最直观体现在发展上,最本质则反映在公共服务上。甘露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资源下沉乡村,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区同质同效的公共服务。聚焦“老有所养”,通过“社区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少赚一点”,建成米粮铺社区幸福食堂,打造“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养老助餐服务标杆,服务范围覆盖全镇,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热乎、实惠的餐食。聚焦“幼有所乐”,充分整合驻地高校资源,高标准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站2个、“童心港湾”2个、“儿童之家”12个,常态化开展课后照护、亲情陪伴等关爱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有人陪、有处玩、有成长”。
针对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构建“1个镇级+3个村级”“5+2就业之家”服务体系,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燕坊村将就业之家与快递服务站融合,实现“就业+便民”双赢,相关做法获《江西新闻联播》《中国工人报》专题报道。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成一批百姓戏台、文化广场,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活动,年均演出百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赏民俗、品乡愁。甘露镇文化站获评“江西省特级文化站”,双塘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新风浸润乡土。
推进产业发展融合,激活共同富裕的“引擎”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甘露镇紧扣“党建引领、产业驱动、资源盘活、联村共富”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试行)》,推行“10%保底限高+20%收益增量”奖励机制,激发村干部“跳起来摘桃子”的干事热情。深耕“一村一品”,“中华名果”米粮铺柑橘、“探花香”合香、燕坊有机草莓、“前山季”农副产品等品牌叫响市场。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项目化”,今年集中签约产业项目6个。其中,总投资3亿元的150万羽蛋鸡场正加快建设,投产后可年产鲜蛋3.2万吨,将成为赣北地区最大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之一。双塘村致富带头人喻广龙投资建设的共享菜园项目,盘活闲置土地200余亩,融合生态种植、亲子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推动昔日“城市伤疤”蝶变为“田园绿洲”。
破除“单打独斗”局面,引导12个村(社区)联合组建联村富商贸、联村建设两家强村公司。今年1—9月实现经营收入1280万元,预计年底可分红100万元,反哺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打造全市首个乡镇级乡村振兴农产品展销平台——“米粮铺特产店”,通过“书记直播”“社区团购”等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180余万元,为农户、脱贫户带货近20万元,“小特产”撬动“大市场”。
推进社会治理融合,构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基层治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所在。为破解治理力量不足、触角不深的问题,甘露镇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屋场(居民)理事会建设,
在12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屋场(居民)理事会97个,吸纳老党员、退休干部、乡村能人等多元力量参与,践行“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在前山肖家和美乡村建设中,围绕拆房、迁坟等棘手难题,屋场理事会组织召开“板凳会”,以拉家常的方式面对面倾听诉求、心贴心沟通交流、实打实化解矛盾,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赢得群众真心支持。这一创新实践,有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治理模式从“干部干、群众看”向“大家一起办”深刻转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甘露经验”,相关做法被《中国社会工作报》、中新网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为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甘露镇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实现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配置、服务靶向供给,切实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桔园社区创新引入驻地高校、“两新”组织等社会力量作为“社区合伙人”,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联合运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空间,常态化开展亲子阅读、兴趣课堂、家政培训、健康义诊等惠民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2100余人次,真正让服务“沉下去”、人气“聚起来”、民心“暖起来”,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