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葱茏、古碑列道、古籍流香,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魅力悠然绽放。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两位老师带领“草香医情”志愿服务队一行15人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医生座谈会、健康义诊、中药香囊制作、问卷调查、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系列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验县里医生工作日常,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了解基层群众患慢性病的情况和对他们对慢性病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通过探寻红色文化,牢记使命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校门口的合影
暖心义诊进社区,健康知识普撮镇
为发扬中医药文化,推广适宜技术,“草香医情”志愿服务队在撮镇瑶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撮镇镇养老服务中心以及撮镇镇广场开展了健康义诊系列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出发前,专业团队对同学们进行了慢性病防治基础知识和测量血压、血糖的培训,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制作了香囊、养生花茶和传单发放给在场的居民。活动现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团的成员们各司其职,有序地用专业所学为村民们提供健康服务。其中,推拿服务区域人满为患,相当火爆。“谢谢你们,你们这些大学生真能干,学了知识就来给我们做服务”,义诊现场,乡亲们对实践团成员的好评此起彼伏。在撮镇镇广场,“草香医情”志愿服务队还特别邀请了七位专家来广场坐诊。其中有中医学院院长方向明、副院长童佳兵等著名执业医师。许多居民都对他们的大名耳熟能详,纷纷赶来就诊,对医生们的技术啧啧称赞。
图为队员们在准备养生花茶
图为专家来广场坐诊,前来就诊的居民络绎不绝
图为队员在为居民做血压检测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居民做血糖检测,耐心询问居民信息进行记录
开展问卷调查,提升健康意识
为宣传健康知识,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血压病、高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了解,发扬中医药文化和实现红色乡村振兴,“草香医情”志愿服务队分别制作了五种调查问卷,在撮镇镇中心卫生院等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此次线下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为18岁及以上院内社会人员,旨在通过对公众理解各慢性病的程度进行调查了解公众的知识程度和健康意识。当天下午此团队分成三个小分队分别前往院内各个楼层进行问卷调查,咨询院内医生对相关疾病进行进一步了解,同时在院内发放自制香囊、宣传单页和中医特色口罩。团队摄影组同学对团队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进行拍摄和记录。对常见疾病的了解关乎日常健康生活,普及高血压、高血糖、慢阻肺的知识,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而了解中医普及现状有助于中医学生树立认知,便于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文化。在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队成员将调查问卷内容进行统计,撰写调研报告。队员们的努力旨在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鼓励更多的人来参加宣传活动,为建设美好生活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引导患者做调查问卷
开展志愿慰问,关怀温暖人心
为弘扬和践行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促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传承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团队成员来到撮镇镇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慰问活动。志愿者们在向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敬老院的相关情况后,微笑着向老人们介绍来意并表示问好,老人们热情欢迎志愿者的到来,原本沉寂的敬老院顷刻间充满了欢声笑语。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志愿者们唱起了歌,跳起了民间舞《好一个花鼓灯》,在这个独特的舞台展现自己,老人们也纷纷在观看的过程中展露笑颜。在观赏武术《马王堆导引术》时,老人们纷纷啧啧称赞,表示对中医的导引术十分感兴趣。在最后,所有志愿者们齐声合唱《难忘今宵》,有几位老人家甚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也跟着一起合唱。表演结束后,志愿者们悉心给每一位老人推拿,帮助他们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太阳穴可止头痛,劳宫穴可降血压,全阳穴止心绞痛,天枢穴可治便秘……”志愿者们根据老年人常见疾病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疗穴位,用娴熟的专业按摩技术为老人们“搓、揉、拿、捏”。他们还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针对老人的不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调养意见,并将一些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手把手传授给老人,让老人们进一步了解在家如何自我调理。张奶奶表示她长年的腰酸背痛有所缓解。部分老人在推拿完后还温习着志愿者教授给老人们的穴位,热情不减。能让老人们感到温暖,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关怀,增强保健意识是对志愿者的肯定,也是本次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团队成员希望能够呼吁更多人们关注这群被快时代遗忘的人们,去主动地关爱这些老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感染、温暖他们。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合唱
图为志愿者表演舞蹈《好一个花鼓灯》
图为队员们为老人做推拿
体验香囊文化,感受中药魅力
为传承古法国粹,体验香囊文化,感受中药文化劳动之乐,“草香医情”志愿服务团队在瑶岗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共制中药香囊活动,丰富撮镇镇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增强居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悠久历史的了解与认识,使之更好地感受医药文化独特魅力。团队成员上台演讲,通过ppt介绍中药香囊历史,讲解中药香囊常见的种类、用途,以及常见中药材的形态、性味和功用。随后,队员们给居民们示范香囊的包纳方法和技巧,居民们十分专注地观察学习,他们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接受中药香囊文化魅力的熏陶。中医学子们仔细掂量着每一味药材的分量,同时也通过药材个体的大小,颜色进行药材质量的把关,从而保证香囊质量的绝对合格化。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古人常用香料来配制成香囊,通过体外佩戴,达到避讳毒虫,增强免疫力,防病毒的功效。这是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也是志愿者们想向基层群众传达的中医文化。
图为志愿者在向大家介绍中药香囊
图为志愿者介绍每一味药材的装入量
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
为学习党的砥砺奋进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团队赴渡江战役旧址及纪念馆参观见学,领悟革命英雄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爱国信念。纪念馆中收录着不计其数的革命烈士名录,摆放着的相片记录了壮烈的战争情况。令人震撼的烈士数量、落后的武器设备,无一不向我们介绍着这段艰难的岁月。在这段战役中,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跨过惊现的江水痛击敌人,勇敢的人民群众穿过枪林弹雨送上温暖的食物,所有人都抱着一个信念“解放全中国”,所有人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自九一八事件起,中国人民逐渐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投入到解放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国就没有家”这句话刻入每个中国儿女的内心,爱国主义激励着我们坚持走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红色故事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团队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全面了解了渡江战役的起因和艰辛的渡江过程,感受军民一心、团结一致、奋力抗战的精神,领略了当地传承下来的人文底蕴,也对撮镇镇发展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张雯婧)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