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滚动新闻 >

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悦云同枝”南华分队支教调研行:坚持立德树人,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8-18 14:41:53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碧莹 责任编辑:孟丽
分享到:

一、团队简介

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悦云同枝南华分队

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自 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困境儿童、卫生医疗、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正值南京大学对口帮扶云南十周年,南悦团队在以往云南省“一州、一县、两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支教地,扩大辐射范围,首次与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合作,开展暑期夏令营,创新打造了“一州、两县、三校”的全新格局。南华分队由来自天文、人工智能、电子等理科专业以及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1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团队基础扎实,实践成果丰硕。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月25日至8月10日,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悦云同枝南华分队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以“坚持立德树人,助力科教兴国”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实践与专题调研。

图为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悦云同枝”南华分队出发前合影

二、支教:五育并举,助力乡村基础教育

(1)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多元课堂

以“坚持立德树人,助力科教兴国”为主题,“悦云同枝”南华分队采用“2+N”的授课模式,已累计开展了超180课时的多元化课程。

一方面,着眼科技创新,助力科教实践。开设人工智能、趣味物理、科幻世界、天文观测等素质拓展类课程,引领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育科学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人文素养。开展文学艺术、红色教育、认知表达、人文科普、性别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体育户外运动等多元化特色课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引导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为支教课堂掠影

图为结营仪式与孩子们的合影

(2)开展特色活动,提升成长动力

在授课之余,团队还根据支教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关注到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在统筹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增设了趣味运动会、水火箭发射、天文望远镜观测、心理信箱、戏剧表演、红色阅读、生态文明大讲堂、文艺汇演等特色主题日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感受多彩世界,提升成长内驱动力,培育坚定理想信念。

十天里,孩子们徜徉在科学世界,探寻科技的魅力,水火箭载着梦想启航,天文望远镜见证着对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十天里,孩子们驰骋于文化海洋,体验知识的力量,在戏剧排演的体验中突破自我、真诚表达,在心理信箱的互动中感受情绪、拥抱生命,在红色阅读的浸润中重温历史、积蓄力量;十天里,孩子们奔驰在绿茵场上,在专业技巧培训中提升运动能力,在趣味运动会中尽情享受童年。

图为水火箭物理小实验

图为趣味运动会

(3)采色美育行动,筑梦多彩童年

加强乡村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在两周的支教实践中,团队以美育人,为爱上色,以色彩为线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

在“情绪小怪兽”的创作中,孩子们学会感知色彩与情绪的关系;在折纸、剪纸等手工课堂上,孩子们脑洞大开,创意缤纷童年;在非遗项目纸浆画体验课上,孩子们采色筑梦,体验多彩传统文化;在墙体板彩绘和创意涂鸦中,孩子们在色彩的海洋中徜徉,以笔刷描绘绚烂梦想;在动画电影赏析和歌曲鉴赏课堂中,孩子们沉浸在纯净的童真世界,经历着一场爱与勇气的冒险;在摄影体验课中,我们跟随孩子们的镜头,一起走进他们彩色的内心世界。

图为孩子们创作的“情绪小怪兽”

图为孩子们摄影体验课作品

三、调研:躬行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1)非遗传承保护:镇南月琴和南华彝绣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镇南月琴和南华彝绣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深入调研非遗发展,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县政府与县文化馆了解南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整体概况,又分别前往镇南月琴技艺传习所拜访了非遗传承人李树明老师,前往南华县至善彝绣馆了解彝绣的前世今生。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学思践悟、深入考察,在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到非遗传承保护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政策措施,并通过制作纪录短片、多渠道宣传、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当地政府等方式积极建言献策,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镇南月琴非遗传承人李树明老师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县政府了解非遗发展情况

(2)文化发现之旅:岔河彝族传统村落与民俗文化现状

走进彝族村落,探寻民族记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境内的岔河村,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保留着原始的彝族古建筑和民俗文化。

在支教之余,团队成员来到岔河村,在对当地村委会和村民进行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村落和彝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古色古香的建筑、庄重威严的图腾、质朴善良的村民、炽热欢愉的节日……关于岔河的每一个记忆都无比鲜活。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南华县文联主席李天永老师了解岔河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岔河村调研

(3)关注教育痛点:手机成瘾现象与课程模式调整思考

进入新时代,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保证。然而,在前期调研和对当地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受课程结构单一、兴趣发展培养匮乏与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家庭陪伴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南华地区的学龄儿童普遍存在手机成瘾这一现象,体现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与手机依赖严重等问题,对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与教育扶贫的成果展现具有潜在的阻碍。

是什么动机驱使学生使用手机?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如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个体心理状态、课程模式与课程设计对手机成瘾是否具有潜在影响?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模式与课程设计达到控制手机成瘾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南华思源实验学校,在支教过程中开展相关调研。

针对学龄儿童手机成瘾问题,团队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前期调研,参考权威文献并结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形成测度当地手机成瘾情况的量表与问卷;进而通过对当地学生、家长、校方的采访和调研,数据量化处理、个案分析探究学龄儿童手机成瘾的程度、致瘾内容、成瘾原因。同时,结合支教课程设计的改变尝试,测度课程设计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从课程设计上解决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小学生

图为团队成员向学生发放调研问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接续传承。以教育践行所学,以实践躬耕基层,从科教实践到美育探索,从关注教育现实到助力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凝聚青年智慧、贡献青年力量,南大青年始终薪火相传,同向而行。(南京大学:朱碧莹,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南华分队供图)

中国网母婴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专注于广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婴的身心健康,宣传育婴行业的最新咨询和动态,科普权威的孕婴知识,促进母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纠察热线:010-88828222
投稿邮箱:myzgchina@126.com